《雄关赋》教案1
|
|
作者: 上传者: 日期:05-10-20 |
高中语文教案(二年级上) 七 雄关赋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Ⅰ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阅读,理清课文层次结构和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
(二)学习本文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三)增强爱国思想,教育学生树立起自己心中的雄关——坚贞不渝的信念。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的思路和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下面分析一下作者思路和文章的结构。
开头两句交待了描写对象——山海关,同时奠定了抒情的基调。接着笔锋一转,谈起儿时对雄关的思慕,尽管解放后还渴望看到山海关,但那渴望仍是儿时“模糊的影子”。经过一番蓄势之后,作者着手写眼前的雄关,先写总体印象,再强调雄关的气势和地势的无与伦比,然后分别写城楼、形势和四眺的景象,进而产生了感受和遐想——童年的梦又复活了。而这时巧妙的安排了一个戎装拍照的小插曲,把心中的雄关和眼前的雄关连接起来。从拍照谈到雄关的历史作用——抵御外侵,又谈到现实意义——激励人们的爱国热情。而爱国热情聚合在一起,便凝结成更坚固的,心中的雄关。接下来,列举了一桩桩山海关蒙受屈辱的历史事实,证明所谓“固若金汤”的雄关,是从来就不存在的。这样,层层铺垫,层层深入,直到结尾点明题旨:坚贞不渝的信念是无比坚固的雄关。
体现作者巧妙构思的是文章的结构。本文共分三部分:(1)开头——“模糊的影子”;(2)“现在”——“杀敌卫国的战场”;(3)“由此”——结尾。三部分写出三个雄关:思慕中的(模糊的影子);眼前的(历史陈迹);心中的(坚贞不渝的信念)。三座雄关依次向读者展示,一个比一个坚实、牢固,一个比一个雄伟、高大。
(二)文章为何先从儿时写起,并且不惜笔墨用了很大篇幅去写“模糊的影子”?有何作用?
分析:写儿时的向往和“模糊的影子”都是为写雄关作铺垫,儿时对雄关的思慕,更加突出了雄关的地位和登临的价值,也使得登临时所产生的惊叹和感慨更加自然,更加切合实际。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这种儿时以来对雄关的思慕之情,实际上是一种爱国主义的激情,正像文中所写的那样,“更多的却是为那雄关的雄伟气势和它那抵御外侮捍卫疆土的英雄历史所感动,所鼓舞。幼稚的心灵上,每每萌发起一种庄严肃穆慷慨激昂的情怀。”因此作者曾梦见自己手执金戈高高地站立在雄伟高大的城门之上。正是这种爱国主义的激情才能形成人们心中的雄关。因此,这里也是在为写心中的雄关服务,为人们心中的雄关的建立打下更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作者是怎样把眼前的雄关和人们心中的雄关联系在一起的?
分析:从构思来看,作者是借关上的戎装拍照一事,提示拍照的深刻含义——“蕴藏着一种可贵的感情”,一种“怀古爱国的激情”,从而认识到矗立在人们心中的雄关。从贯串文章的思想来看,无论是对已成为历史陈迹的山海关的思慕和描写,还是对人们心中的雄关的赞颂,都是出自于一种爱国主义的激情,因此可以说,是爱国主义思想这条红线把两座雄关联系到一起了。
(四)是否可以把题目改为“山海关赋”?
分析:不行。这篇抒情散文不同于一般的咏物散文。从题目上看,作者似乎是为了赞颂雄伟、险要的古今著名关口——山海关,实际上,作者由眼前的雄关联想到更重要的心中的雄关——信念,即对社会主义,对革命事业,对祖国坚贞不渝的信念,是任何武器也攻不破的无比坚固的雄关。
(五)文章开篇即点“雄关”,可开了头为何不直接写下去,却插入了四爷讲关、在列车上望关的描写?
分析:这恰恰反映了本文构思的巧妙。从内容看,通过四爷的描述,“我”为长城的雄伟气势和它抵御外侮捍卫疆土的英雄历史所感动;通过遥望如烟似雾的雄关,更强化了作者对雄关的思慕之情。这不能不使读者受到感染,在经过对读者思想感情的预热和加温之后,作者才正式描写眼前见到的雄关,并由登临的感受开始遐思迩想,复活了童年的梦,最后点明题旨:坚贞不渝的信念是无比坚固的雄关。作者经过步步铺垫、层层深入,巧妙安排,最后才将主题推出,给读者以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之感。这种构思也造成了行文上曲折变化、跌宕多姿的艺术效果。
(六)本文是怎样将记叙、议论、抒情有机结合起来的?
分析: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触,在文中处处激起了感情的涟漪。文章一开始,便以抑制不住的、积蓄了几十年的激情来对雄关加以赞叹。文中随处可见这种强烈的激情:“啊,好一座威武的雄关”,“啊,好雄伟的关塞,好险要的去处!”再如:“啊,雄关,它就是我们伟大的民族的英雄历史的见证人,它本身就是一个热血沸腾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这既是议论,也是抒情,在抒情中叙事,从而使读者深深地受到感染。如作者儿时的向往,未能见到雄关的失望,以及对戎装拍照的记叙,无处不饱含深厚的感情。议论在文中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如对戎装拍照的几处议论,对山海关所经历的屈辱历史的议论,最后点题的议论等,这些议论不但直接表明了作者的见解,而且被用来提示主题,深化文章的思想内容,成为统率全文的灵魂。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简介本文酝酿的过程。
这篇抒情散文发表在1982年6月7日的《人民日报》上,是作者两度登临山海关,经过四年酝酿的精心之作。
1979年夏,作者首次登上名闻遐迩的山海关口。经过十年动乱之后,作者虎口余生,登临险关,近观望眺,激动异常,思绪万千,当晚彻夜难眠。但由于当时正忙于写作长篇小说《海啸》而未能动笔写下首次登临雄关的佳文。1980年作者再次登临时,依然十分激动,感触良多,产生了一种创作的欲望。于是搜集了许多材料,准备写篇散文,但在立意上一时难以找到新颖之处,因此,苦思多日,仍未动笔,便决定暂时不写。直到1982年,作者看到一份材料,谈到十年动乱后,某些人产生了信仰危机,并举了一些触目惊心的事例。这使作者十分震动,这时作者“忽然思想的火花一闪”,又想起了一直活跃在作者记忆中的山海关,于是一个新的立意便产生了,信念是最坚强的雄关。本文也就像十月怀胎,一朝分娩那样产生了,“雄关”也就被作者赋予了更深刻的含义。
可见,《雄关斌》写于我国人民经受十年内乱之后重新开始励精图治、振兴中华的日子里,文中字里行间所洋溢的爱国之情,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我们应当好好阅读这篇经作者深思熟虑而成的精心之作。
(二)出示自读提纲,学生按提纲自读,教师巡视、点拨、归纳。
1.本文分为几部分?
提示:三部分:第一部分(1~10段),写童年仰慕雄关、热爱国土真挚、深沉的心情和遇雄关而未见的失望与遗憾;第二部分(11~33段),写亲眼见到的气势磅礴的雄关以及雄关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作用——抵御外侵、激励人们的爱国情感;第三部分(34~43段),写人们心中的雄关。指出“真正坚固的雄关,只有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2.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提示:思慕中恍惚迷离的雄关→眼前气势磅礴的雄关→心中固若金汤的雄关。
3.连接思慕中的雄关、眼前的雄关与心中的雄关的纽带是什么?它们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提示:三者连接的纽带是小伙子和女作家的戎装拍照。作者抓住戎装拍照这件习以为常、不受人们重视的小事,加以联想,首先揭示戌装拍照的背后所包含的深刻含义——俨然是一位身扼重关、力敌千军的守关武士,叱咤风云的巾帼英雄,正因为有这样的武士和英雄,雄关才成为抵御外侵的英雄好汉;接着,又联系历史,列举出山海关一次次蒙受屈辱的历史事实,说明那“固若金汤”的雄关,是从来就不存在的,而真正坚固的雄关,只有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于是,作者就得出真正无比坚固的雄关是心中的雄关——对社会主义、对革命事业、对我们伟大祖国的坚贞不渝的信念这样的结论。思慕中的雄关、眼前的雄关和心中的雄关就是这样巧妙而自然地连接起来了。
4.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提示:本文通过对山海关的思慕和描写,热情地歌颂了这一古老的雄关,同时,又通过对山海关的回顾,用大量史实证明了“真正坚固的雄关,只有存在于人们的心中”的道理,并明确指出:“对社会主义、对革命事业、对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坚贞不渝的信念,就是最坚固最强大的雄关,是任凭什么现代化的武器都不能攻破的雄关。”
5.文中哪些地方是以记叙为主、以议论为主?说说作者是怎样抒情的。
提示:以记叙为主的片断:
①第3段“我的四爷,是一个关东客……悲惨往事和种种见闻。”
②第5段“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那关外的离愁……”
③第6段“善感的心灵……慷慨激昂的情怀。”
④第10段“机会不是没有……模糊的影子。”
⑤第24段“也许是受到这种情绪的感染……叱咤风云的巾帼英雄。”
以议论为主的片断:
①第30段“在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上……累累白骨。”
②第32段“如今,这雄关虽已成为历史陈迹……激励着人们的爱国情感。”
③第33段“我相信……奔赴杀敌卫国的战场。”
④第39~42段“由此看来…(固若金汤)的雄关。”
本文是篇抒情散文,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触,在文中处处激起了感情的涟漪。文章一开始,作者便以那抑制不住的、积蓄了几十年的激情对雄关加以赞叹。在文中随时抒发这种强烈的激情,多次对雄关加以赞叹:“啊,好一座威武的雄关!果然名不虚传!”“嗬,好雄伟的关塞,好险要的去处!”“啊!雄关!” “这固若金汤的雄关!”“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啊,雄关!无比坚固的雄关!”等等。这些是直接抒情。另外,文中更多的抒情结合在记叙、描写和议论中。如“啊,梦虽荒唐,然而那仰慕雄关、热爱国土的心却是真挚的、深沉的。”这既是叙述,也是抒情。又如“啊,雄关,它就是我们伟大民族的英雄历史的见证人,它本身就是一个热血沸腾、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这既是在议论,也是在抒情。作者在叙事中抒情,在抒情中叙事,同样,在议论中抒情,也在抒情中议论,把记叙、议论、抒情紧密地结合起来。
6.作为抒情散文,本文中的记叙、议论与一般记叙文和一般议论文中的记叙、议论的异同是什么?
提示:本文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相同的都是以事件为对象,记述事情的发展、变化和经过等。不同的是:像本文这样的抒情散文所记述的事情,连贯性较差,跳跃性大,不求完整,不像记叙文那样要求六要素具备,记叙的内容不是按事情的过程,而是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来安排的,所以从全文看也没有完整的情节。
本文的议论与议论文的议论相比,相同之处都是在进行说理,在阐述作者的观点;而不同的则是,抒情散文中的说理,不像议论文中那样要经过充分论证,而是就事发论,对记叙的内容有时是直接表明见解或做出判断,有时则就个别事件点出它的普遍意义,不论是哪一种,都较简短精练,它们不是构成文章的主体,只有记叙才是“画龙”,议论则是“点睛”。从内容上说,这些议论必须紧密联系记叙的内容,绝不能凭空外加进去;这种议论一般说来富有哲理性,可以使文章的思想内容深化,并得到更鲜明的体现。这种议论往往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常常和抒情结合在一起,它不仅直接表达某种见解,而且还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课堂教学设计Ⅱ
一、教学目标
(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二、难点、重点分析
(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速读测试。
1.这篇课文的作者与题目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本文最初发表于________。
3.本文透过雄伟壮丽的山海关,热情歌颂的另一种“关”是什么?
4.课文开篇后,作者没有急于对雄关做直接描写,而笔锋一转,先写了什么?
5.作者从戎装拍照中,所谈到的雄关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作用各是什么?
6.课文列举了山海关一次次蒙受屈辱的历史。证明了_______是从来就不存在的;而_________才是无比坚固的雄关。
7.从全文结构看,可分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写了三个雄关。分别是______的雄关——模糊的影子;______的雄关——历史的陈迹;______的雄关——坚贞不渝的信念。
8.解释词语
①孑然一身——
②广袤无垠——
③励精图治——
9.举例说明课文是怎样将记事和抒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
10.作者对戎装拍照和山海关所经历的屈辱历史的议论,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测试记录:
阅读速度:______字/分钟
理解率:______%
阅读效率:______字/分钟
(二)激疑质疑。
1.课文旨在写出“人们心中的雄关”,但未肯直入正题,而是先写儿时“模糊的影子”,用意何在?有何作用?
2.通读全文,可见课文将虚实两“关”——人们心灵深处的雄关与眼前的雄关,凭着一根红线,密切贯穿。那么,这条红线何在?是如何联系的?
3.本文有记叙,也有议论,但又不是记叙文,更不是议论文,试比较其异同。
4.怎样理解“对社会主义,对革命事业,对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坚贞不渝的信念,就是最坚固最强大的雄关,是任凭什么现代化的武器都不能攻破的雄关”的深刻含义?
(三)精读导引。
第1题:仔细阅读课文1~10段,深刻体会一颗天真童心中,那座雄关的影子,然后以此为引线,反复印证文章中那座威武雄关的影子。
第2题:可结合那个小伙子的戎装拍照及那位青年女作家的盔甲披挂两个典型镜头来思考与分析。
第3题:首先整理出以记叙为主的片断和以议论为主的片断,进而比较文章体裁与表达方式的异同。
第4题:凭实入虚,虚实相应,以虚代实,是散文写作的重要特点,据此体会“对社会主义”一段话的底蕴,自可获得问题的圭臬。
(四)疑难讨论。
1.孩提时代的神往以及“模糊的影子”,实为后期雄关的突兀打了伏线或立下基石,亦为登临时的感慨作了铺垫。而作者儿时对雄关的仰慕之情,无疑是爱国主义精神使然——这种爱国主义的激情,正好叠印出人们心目中雄关的雄姿。
2.这根红线应当说是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关上那个小伙子戎装拍照的生动情景及那位女作家满身披挂的飒爽英姿,宛如两架金桥,将虚实两座雄关紧密联系于一,显示了天衣无缝,自然贯通的特点。
3.记叙是散文中使用的一种手段和表达方式,它与记叙文一样,均以事件为表述对象,反映事情的发展与经过,具有纪实性,但它不同于记叙文,记叙跳跃性强,不务求全,更不苟求完整的情节,只是依据主题表达的需要而取舍;课文中的议论,与议论中的议论相比,相同之处都在说理,阐发观点,不同点是,说理就事议论,只要以精练的语言表明见解,揭示涵义,是没必要像议论文那样依靠三要素进行充分论证的。
4.这篇优美的散文,结尾部分作者思想的升华,就是作者纵览古今中外的历史发现的一个真理:所谓“固若金汤”的雄关是子虚乌有的事情,而人们心中的坚强信念,才是最坚固的雄关。因为人们的精神力量是无穷的,人心所向是世界上任何现代化的武器都攻不破的。
〖小资料〗
(一)“速读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峻青;《雄关赋》。(6分)
2.1982年6月7日《人民日报》。(4分)
3.更重要的关;心中的雄关——信念。(5分)
4.先从自己儿时心中雄关的影子写起。(10分)
5.抵御外侵和激励人们的爱国情感。(10分)
6.“固若金汤”的雄关;坚贞不渝的信念。(5分)
7.思慕中;眼前;心中。(10分)
8.①形容只有孤单的一个人。孑然,孤孤单单的样子;②土地的面积没有边际;③振作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15分)
9.作者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往往同强烈的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如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忆写,对未能看见山海关的失望之情与戎装拍照的记叙,水乳交融,处处流露着真挚的情愫。(20分)
10.不但直接表明了作者的见解,而且揭示了文章精旨,深化了课文主题,遂成为统率全篇的灵魂。(15分)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