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刘义庆《世说新语》在线阅读及下载 >>《排调第二十五》原文及翻译上一页 下一页     

排调 第二十五

咄咄郎君
【原文】
诸葛瑾[1]为豫州,遣别驾到台[2],语云:"小儿知谈,卿可与语。"连往诣恪[3],恪不与相见。后于张辅吴[4]坐中相遇,别驾唤恪:"咄咄郎君[5]!"恪因嘲之曰:"豫州乱矣。何咄咄之有?"答曰:"君明臣贤。未闻其乱。"恪曰:"昔唐尧[6]在上。四凶[7]在下。"答曰:"非唯四凶,亦有丹朱[8]。"于是一坐大笑。
【注释】
[1]诸葛瑾:字子瑜,仕吴官至豫州牧。
[2]别驾:官名,州刺史的属官。到台:等于说入朝。魏晋时期称朝廷内宫为"台"。
[3]恪:即诸葛恪,字符逊,诸葛瑾的长子。仕吴官至太傅,后受诬陷被孙峻杀害。
[4]张辅吴:即张昭,字子布,仕吴任辅吴将军。
[5]咄咄:吆喝声,相当于"哎呀"。郎君:门生故吏称呼长官或师门的子弟为"郎君"。
[6]唐尧:尧,封于唐,称唐尧,是传说中远古时的贤君。
[7]四凶:传说中尧时的四个恶人,指浑敦、穷奇、祷杌、饕餮,一说指舜时的共工、驩兜、三苗、鲧。这里用四凶来影射诸葛瑾手下的别驾。
[8]丹朱:尧的儿子,名朱,因为居住在丹水所以得名。为人傲慢无理,因他不成器,所以尧禅位于舜。这里别驾反唇相讥,用丹朱来影射诸葛恪。
【译文】
诸葛瑾任豫州牧的时候,派遣别驾入朝,并告诉他说:"我的儿子善于谈吐,你可以和他谈论谈论。"别驾接连去拜访诸葛恪,诸葛恪都不和他见面。后来在辅吴将军张昭家中做客时相遇,别驾招呼诸葛恪:"哎呀呀,公子!"诸葛恪于是嘲笑他说:"豫州出乱子了,有什么好惊叹的?"别驾回答说:"君主圣明,臣子贤良,没有听说那里出了乱子。"诸葛恪说:"古时上面虽有唐尧,下面仍有四凶。"别驾回答说:"不仅有四凶,也有丹朱。"于是满座的人都大笑起来。
【评析】
诸葛恪是诸葛瑾的长子,从小就以才思敏捷、善于应对著称,曾任丹杨太守,为吴国征得大量兵源。孙亮继位后,诸葛恪掌握了吴国大权,率军抵挡了魏国三路进攻,在东兴大胜魏军。此后,诸葛恪开始轻敌,率大军伐魏,围攻新城不下,士卒因疾病死伤惨重,回军后为掩饰过失,更加独断专权。不久,诸葛恪被孙峻联合吴主孙亮设计杀害,并夷灭其三族。此处文中讲的是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向来以儿子为骄傲,向他的别驾称赞他。但是诸葛恪凭借自身的才智和地位恃才傲物,并不因为是父亲的别驾而对他以礼相待,不但不予理睬,反倒在大众之前假借玩笑而嘲讽他。别驾也同样借势反唇相讥。两个聪明绝顶的人在玩笑中针尖对麦芒,反应灵敏、熟悉掌故。最后,诸葛恪还是被别驾讽刺为像唐尧的不孝子丹朱而引得在场众人大笑不已。


阮籍讥王戎为俗物
【原文】
嵇、阮、山、刘[1]在竹林酣饮。王戎后往。步兵[2]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3]!"王笑曰:"卿辈意,亦复可败邪?"
【注释】
[1]嵇、阮、山、刘:即嵇康、阮籍、山涛、刘伶。
[2]步兵:即阮籍。
[3]俗物:俗人。败人意:败坏别人的兴致。
【译文】
嵇康、阮籍、山涛、刘伶,在竹林中畅饮,王戎后到,步兵校尉阮籍说:"俗物又来败坏人的意兴!"王戎笑着说:"你们的意兴也能败坏吗?"
【评析】
这几人同为"七贤"中的人物。王戎,生在门阀世家,有深厚的家庭背景,自幼被视为神童的他,有官宦之志,很自然地便走入官场。从文中可以得知,王戎比起这几位前辈,少了他们的气质风度。相反,却充满了世俗的官宦之志。所以阮籍讥讽他为俗物。可是王戎也反驳说像你们这样的人,还有谁可以扫你们的兴呢?


晋武帝调笑吴主
【原文】
晋武帝问孙皓[1]:"闻南人好作《尔汝歌》[2]。颇[3]能为不?"皓正饮酒,因举觞劝帝而言曰:"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寿万春!"帝悔之。
【注释】
[1]晋武帝:即司马炎。孙皓:三国时,吴国末代国主。
[2]尔汝歌:三国魏晋时盛行于南方的民歌。歌中经常以"尔"、"汝"等称谓来表示亲昵。
[3]颇:疑问副词,可。
【译文】
晋武帝问孙皓:"听说南方人喜欢作《尔汝歌》,你可会作吗?"孙皓正在饮酒,于是举杯向武帝劝酒,并且作歌道:"从前和你是近邻,现在给你做小臣。献给你一杯酒,祝你寿长享万春。"武帝为这件事很后悔。
【评析】
孙皓是孙和的长子,也是东吴的最后一位皇帝。他初立时,下令抚恤人民,又开仓赈贫、减省宫女和放生宫内多余的珍禽异兽,一时被誉为令主。但很快他便变得粗暴骄盈、暴虐治国,从而民心丧尽。后来臣子陆凯、陆抗相继去世。吴国失去了两位重臣,政局转坏。不久,西晋内部达成了伐吴的一致意见。挥军南下,吴军毫无抵抗之力,吴国灭亡,孙皓本人也成了晋武帝的俘虏。君臣之间讲究是很多的,尤其是不能你我相称,就算你功绩再多,资格再老的老臣就是在小皇帝面前也不敢造次。晋武帝这一问,本想为难孙皓,因为那样的诗歌里面肯定会带"你"字。孙皓一身才气,肯定不会连这样的诗歌也不会做,于是竟给了孙皓一个出气的机会,反倒让晋武帝来了个自讨没趣。


漱石枕流
【原文】
孙子荆[1]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当枕石漱流"[2],误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3];所以漱石,欲砺[4]其齿。"
【注释】
[1]孙子荆:即孙楚,字子荆,四十多岁才开始做官,官至冯翊太守。
[2]王武子:即王济。枕石漱流:用石块作枕头,用流水漱口,指隐居山林的生活。
[3]洗其耳:尧让天下给许由,许由认为尧这话玷污了耳朵,便到河边洗耳朵。这里暗用传说中许由洗耳的故事,来表示不愿意了解、参与世俗之事。
[4]砺:磨砺。
【译文】
孙子荆年轻时想隐居,他本来要对王武子说"要枕石漱流",却误说成"漱石枕流"。王武子说:"流水可以枕,石头能漱口吗?"孙子荆说:"枕流,是为了洗净耳朵;漱石,是为了磨砺牙齿。"
【评析】
孙子荆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孙资任魏骠骑将军,史称其"才藻卓绝、爽迈不群"。魏末,孙楚已四十多岁,才入仕为镇东将军石苞的参军,后为晋扶风王司马骏征西参军,晋惠帝初为冯翊太守。王武子是他的好朋友。孙子荆想隐居,就对王武子说要"枕石漱流",一时口误,说成了"漱石枕流"。王武子就问如何用石头漱口,如何枕着流水,孙子荆就说用流水洗耳、石头磨牙之辩。孙子荆来个掉包变换,只把四字颠倒对换一下,果然神妙天成,就成了经典深奥的修身养性的格言,属于自圆其说。


钟氏谐譃
【原文】
王浑[1]与妇钟氏共坐,见武子[2]从庭过,浑欣然谓妇曰:"生儿如此,足慰人意。"妇笑曰:"若使新妇得配参军[3],生儿故可不啻[4]如此!"
【注释】
[1]王浑:即王戎、王安丰的父亲。
[2]武子:王济。
[3]参军:即王伦,字太冲,王浑的弟弟,饱读诗书,被大将军王敦任为参军。
[4]不啻:不止。
【译文】
王浑同妻子钟氏坐在一起,看见儿子王济从庭院中走过,王浑就很高兴地对妻子说:"生一个这样的儿子,我已经心满意足了。"妻子笑着说:"倘若让我和王伦匹配,那么生出的儿子就一定还不止这样。"
【评析】
对于丈夫感叹"生儿如此,足慰人意",王浑的妻子便开始笑谑夫君说,当初我要是和你的弟弟王伦结婚了,恐怕我们生的儿子说不定还要优秀呢。这样的话在古代讲究世俗礼教和女子三从四德的年代里,要是别人说的,结果可想而知。但是王浑事后并没有怎么样,这样一来,可见他们两个确是感情深厚,也可见王浑待人的宽容。想必这就是魏晋名士的雅量吧。

几为伧鬼
【原文】
陆太尉[1]诣王丞相,王公食[2]以酪。陆还,遂病。明日[3],与王笺[4]云:"昨食酪小过[5],通夜委顿。民虽吴人,几为伧鬼[6]。"
【注释】
[1]陆太尉:即陆玩。王丞相:即王导。
[2]食:让……吃。
[3]明日:明天。
[4]笺:写信。
[5]过:差池、不舒服。
[6]伧鬼:北方的鬼。
【译文】
太尉陆玩去拜访丞相王导,王导拿奶酪招待他。陆玩回家就病倒了。第二天他给王导写信说:"昨天吃奶酪稍微过量,整夜精神不振、疲困不堪。小民虽然是吴人,却几乎成了北方的死鬼。"
【评析】
当时在南北士族之间仍然界限分明,矛盾很深。王导在政治上的主要措施是"绥抚新旧",也就是善于调剂新来的北方士族和旧居的南方士族之间的矛盾。北方的"亡官失守之士"多居显位;而南方士族,只是虚名居位,并无实权,难免使"吴人颇怨"。王导为了联络南方士族,调剂南北士族矛盾,争取相对平衡,分别给他们以经济利益。太尉陆玩是个南方人,他去拜访了王导,事后回家就病了,便写信告诉王导,自己虽然是个南方人,但是差一点就成了北方人的死鬼。"伧鬼"是当时南方人对北方人的蔑称,陆玩的信中虽然大有调侃的意思,但是也不乏对北方积累起来的种种矛盾的发泄。


刘惔讥王导说吴语
【原文】
刘真长[1]始见王丞相,时盛暑之月,丞相以腹熨[2]弹棋局,曰:"何乃淘[3]?"刘既出,人问王公云何[4],刘曰:"未见他异,唯闻作吴语耳。"
【注释】
[1]刘真长:即刘惔。
[2]熨:贴住、压着。
[3]乃:代词,这样,如此。淘(hónɡ):意思为冰凉、凉爽,为当时的吴人语。
[4]云何:怎么样。
【译文】
刘真长初见丞相王导,当时是最热的月份,丞相把腹部贴在弹棋盘上,说:"怎么这么凉啊!"刘真长辞出以后,有人问他见到王导,看法怎么样。刘真长说:"没有见到其他特别的地方,只是听到他说吴语罢了。"
【评析】
因为当时改金陵为六朝政治文化中心,所以这造成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汉人人口大量增加。他们努力学习土话,增强了当地汉语方言对非汉语的同化作用;二是中原南迁人士大量聚集于新都城,又使都城形成双语言制,即士族阶层与庶民的双重语言制。而王导为了联络南方士族,常常学说吴语。但是以说洛阳话为正统的北方士族,曾讥讽他没有什么特长,只会说些吴语罢了。

王导嘲周侯
【原文】
王公[1]与朝士共饮酒,举琉璃碗谓伯仁[2]曰:"此碗腹[3]殊空,谓之宝器。何邪?"答曰:"此碗英英[4],诚[5]为清澈,所以为宝耳[6]。"
【注释】
[1]王公:即王导。
[2]伯仁:即周顗。又称周侯。
[3]腹:器物中空的部分。
[4]英英:明亮。
[5]诚:确实,实在。
[6]耳:语气词,表示肯定。
【译文】
王导和朝廷的官员一道饮酒,他举起琉璃碗对周伯仁说:"这个碗腹内空空,还称它是宝器,为什么呢?"周伯仁回答说:"这个碗亮晶晶的,确实晶莹澄澈,这就是成为宝器的原因啊。"
【评析】
王导拿着碗便开始调侃周顗道:"人家都说这碗是宝贝,它里面什么也没有,你说宝贝在哪呢?"周顗不紧不慢地回答他道:"这个碗本身就很漂亮,所以说它是宝贝。"


王导父子下棋
【原文】
王长豫[1]幼便和令,丞相[2]爱恣甚笃。每共围棋,丞相欲举行[3],长豫按指不听。丞相曰:"讵得尔[4]?相与[5]似有瓜葛。"
【注释】
[1]王长豫:即王悦,王导的长子。
[2]丞相:即王导。
[3]行:下(棋)。
[4]得:能。尔:如此,这样。
[5]相与:相互,彼此。
【译文】
王长豫小时候就很和善,丞相王导非常疼爱他。每次和他一起下围棋,王导要动手走棋,长豫却按着指头不让动。王导笑着说:"你怎么能这样做,我们相互间好像还有点关系吧!"
【评析】
此处记叙了王导父子两人在下棋时的小插曲。王导的儿子王悦在下棋的时候,总是喜欢和父亲耍赖。于是王导就和儿子开玩笑说:"你怎么能这样对我呢?我和你还有关系呢。"父子之间的亲情对话,增加了两人的感情,不失为一种亲情调节的手段。


许琛讥顾和
【原文】
许思文往顾和许[1],顾先在帐中眠,许至,便径就床角枕[2]共语。既而唤顾共行,顾乃命左右取枕[3]上新衣,易己体上所着。许笑曰:"卿乃复有行来衣乎[4]?"
【注释】
[1]许思文:即许琛(chēn)。许:同"所",表示处所。
[2]角枕:用兽角作装饰的枕头。
[3]枕:此处应为"杭",同"桁",指衣架。
[4]行来:外出,出行。乎:表疑问语气。
【译文】
许琛到顾和的处所,顾和原先正在帐中睡觉,许琛来了以后就径直走到床边驮着角枕一起聊天。过了一会儿,许琛又请顾和一起去散步,顾和就命人取下衣架上的新衣服来替换自己身上所穿的衣服。许琛就笑着说:"你怎么还有出门专用的衣服啊?"
【评析】
一个不待主人招呼就进入内室,一个不整理衣冠迎客,依旧躺在床上。见面后两人还在床角相见而语,关系比较亲密。他们两人之间自然也会互相调侃而不介怀,于是当顾和出门的时候去换衣服就被许琛取笑道:"出门还要专门换衣服吗?"


康僧渊目深鼻高
【原文】
康僧渊[1]目深而鼻高,王丞相每调[2]之。僧渊曰:"鼻者面之山,目者面之渊[3]。山不高则不灵[4],渊不深则不清。"
【注释】
[1]康僧渊:晋代高僧,西域人,生在长安。
[2]调:调笑;戏弄。
[3]渊:深潭。
[4]灵:灵秀。
【译文】
康僧渊眼睛深凹、鼻子高挺,丞相王导常常因此调侃他。康僧渊说:"鼻子,是脸上的山;眼睛,是脸上的潭。山不高就没有灵气,潭不深就不会清亮。"
【评析】
康僧渊是西域人,眼睛深凹,鼻子坚挺,是典型的胡人面相。王导常常就拿这个来调侃他,而康僧渊就用"山不高则不灵,水不深则不清"来比喻自己的面相。不仅没有损害自己的形象,反而又比别人高了一个级别。


何充拜佛
【原文】
何次道[1]往瓦官寺礼拜甚勤,阮思旷[2]语之曰:"卿志大[3]宇宙,勇迈终古。"何曰:"卿今日何故忽见推?"阮曰:"我图数千户郡,尚不能得;卿乃[4]图作佛。不亦大乎?"
【注释】
[1]何次道:即何充。
[2]阮思旷:即阮裕、阮光禄。
[3]大:在这里为动词,比……大。
[4]乃:竟,竟然。
【译文】
何充经常去瓦官寺拜佛,很虔诚。阮裕对他说:"你的志向比宇宙大,你的勇气超越往古。"何充说:"你今天怎么突然推崇起我来了?"阮裕答:"我想当个几千户的小郡守都还未能实现;你居然想成佛,难道志向还不够大吗?"
【评析】
因为崇尚佛家学识和儒家学说有很大的分歧,所以何充潜心理佛就遭到了崇尚儒家学说的阮裕的取笑:面前那么多的实际情况都解决不了,还去求什么无法实现的东西呢?儒家的生活态度是要尊重现实。


王濛、刘惔轻蔡谟
【原文】
王、刘每不重蔡公[1]。二人尝诣蔡,语良久,乃问蔡曰:"公自言何如夷甫[2]?"答曰:"身[3]不如夷甫。"王、刘相目而笑曰:"公何处不如?"答曰:"夷甫无君辈客。"
【注释】
[1]王、刘:即王濛、刘惔。蔡公:即蔡谟。
[2]夷甫:即王衍。
[3]身:我。
【译文】
王濛、刘真长常常不尊重蔡谟。两人曾经去看望蔡谟,谈了很久,竟问蔡谟说:"您自己说说您比夷甫怎么样?"蔡谟回答说:"我不如夷甫。"王濛和刘真长相视而笑,又问:"您什么地方不如?"蔡谟回答说:"夷甫没有你们这样的客人。"
【评析】
因为看不起蔡谟,王濛、刘惔就总想找机会让蔡谟难堪,让他下不来台。而蔡谟则巧妙地语含讥讽,利用王、刘的嘲笑讽刺他们,称自己不如王衍是由于王衍身边没有王濛、刘惔这样的人的缘故,而暗含的意思就是自己因为身边有了王濛和刘惔,所以就阻碍了他进步,让王濛和刘惔自讨没趣。


远志与小草
【原文】
谢公始有东山之志[1],后严命屡臻,势不获已[2],始就桓公[3]司马。于时人有饷[4]桓公药草,中有"远志[5]"。公取以问谢:"此药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称?"谢未即答。时郝隆在坐,应声答曰:"此甚易解: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6]。"谢甚有愧色。桓公目谢而笑曰:"郝参军此过乃不恶[7],亦极有会。"
【注释】
[1]谢公:即谢安。东山之志:隐居东山的志向。
[2]获已:隐居的事得以实现。
[3]桓公:即桓温。
[4]饷:馈赠。
[5]远志:中药名。根名为远志,叶名为小草。
[6]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此为双关语,是嘲讽谢安的出仕。处:明指隐于地下,暗指谢安隐居山中;出:明指露出地面,暗指谢安出山做官。
[7]过:量词,次,回。乃:甚,很,非常。不恶:不错,不坏。
【译文】
谢安起初有隐居山林的意愿,后来官府征召的命令多次下达,势不得已,这才就任桓温属下的司马。在这时,有人送给桓温草药,其中有远志。桓温拿来问谢安:"这种药又叫小草,怎么一种东西却有两样名称呢?"谢安没有立即回答,当时郝隆在座,随声回答说:"这很容易解释,不出就是远志,出来就是小草。"谢安深感惭愧。桓温看着谢安笑着说:"郝参军这个失言却不算坏,话也说得极有意趣。"
【评析】
名为远志的药草,它的根称为远志,但是叶子就叫小草。也不知道桓温是不是故意拿出这味药草去问谢安,谢安也没有马上回答出来,但是一旁的郝隆却应声而答,把远志和小草立即和眼前的人联系起来了,用隐藏来比喻远志,出仕比喻小草,来暗讽谢安的隐居和出仕,让谢安顿时羞愧难当。


郝隆作蛮语
【原文】
郝隆为桓公[1]南蛮参军。三月三日会,作诗。不能者,罚酒三升。隆初以不能受罚。既饮,揽笔便作一句云:"鲰隅[2]跃清池。"桓问:"娵隅是何物?"答曰:"蛮名鱼为鲰隅。"桓公曰:"作诗何以作蛮语?"隆曰:"千里投公,始得蛮府参军,那得不作蛮语也?"
【注释】
[1]桓公:即桓温。
[2]鲰(jū)隅(yú):古代西南的少数民族把鱼称为"鲰隅"。
【译文】
郝隆任桓温南蛮校尉府的参军。三月三日的聚会上,要求作诗。不能作诗的,要罚喝三升酒。郝隆开始因为作不出诗受罚。喝完酒,提起笔来便写了一句:"娵隅跃清池。"桓温问:"娵隅是什么?"郝隆回答说:"南蛮称鱼为娵隅。"桓温说:"作诗为什么用蛮语?"郝隆说:"我从千里之外来投奔您,才得到南蛮校尉府的参军一职,哪能不说蛮语呢?"
【评析】
郝隆胸怀大志,但是投靠了桓温之后,桓温只给了他一个参军的职位,他心有不甘。于是他趁着聚会的时候用南蛮话作了句诗,桓温不解,便问他原因,他就借题发挥跟桓温说了他的不满。


袁羊作诗调侃刘惔
【原文】
袁羊尝诣刘惔[1],惔在内眠未起。袁因作诗调之曰:"角枕粲文茵,锦衾烂长筵[2]。"刘尚[3]晋明帝女,主[4]见诗不平,曰:"袁羊,古之遗狂!"
【注释】
[1]袁羊:即袁乔。刘惔:即刘真长。
[2]角枕粲文茵,锦衾烂长筵:语出《诗·唐风·葛生》,是一首悼亡诗。大意是:华丽的褥子配上角枕有多么鲜艳;长长的竹席铺着丝被会更加灿烂。粲:鲜艳。烂:闪闪发光。文茵:绣花的丝褥。长筵:棉被。
[3]尚:娶公主为妻称为尚。
[4]主:公主,指刘惔的妻子庐陵公主。
【译文】
袁羊有一次去拜访刘惔。刘惔正在帐内睡觉,还没有起来。袁羊便作诗嘲笑刘惔道:"角枕粲文茵,锦衾烂长筵。"刘惔娶的是晋明帝司马绍的女儿庐陵公主,公主看了这诗后很不高兴地说道:"袁羊是古代狂人的子孙。"
【评析】
袁羊作诗只是因为一时兴起,看见睡懒觉的刘惔,就借用古人的文章拿他开玩笑,没想到惹得刘惔的妻子庐陵公主十分不满,还直骂袁羊太过狂妄。


桓嗣形似其舅
【原文】
桓豹奴是王丹阳[1]外生,形似其舅,桓甚讳[2]之。宣武云:"不恒[3]相似,时似耳。恒似是形,时似是神。"桓逾不说[4]。
【注释】
[1]桓豹奴:即桓嗣。王丹阳:即王混。
[2]讳:忌讳。
[3]恒:常常、一直。
[4]逾不说:更加不高兴。说,同"悦"。
【译文】
桓嗣是王混的外甥,长得很像他的舅舅。桓嗣非常忌讳这一点。桓温说:"你也不是总像你的舅舅,只是偶尔像而已。经常像的是相貌,偶尔像的是神情。"于是桓嗣就更加不高兴了。
【评析】
魏晋时期,人们都注重精神意念,比如清谈、作诗、作画、隐居,都需要达到一种精神境界,才能被世人所欣赏。从桓豹奴忌讳形似其舅舅的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不喜欢跟别人"形似",都喜欢能有自己的"神、态"。而桓温认为桓豹奴与他舅舅王丹阳在"形"的方面"恒似",在"神"上"时似",如此便击中了桓豹奴的要害,因而使他更加不高兴。


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原文】
郗司空拜北府[1],王黄门[2]诣郗门拜,云:"应变将略,非其所长[3]。"骤咏[4]之不已。郗仓谓嘉宾[5]曰:"公今日拜,子猷言语殊不逊[6],深不可容[7]!"嘉宾曰:"此是陈寿作诸葛评,人以汝家[8]比武侯,复何所言?"
【注释】
[1]郗司空:即郗愔。拜北府:指郗愔就任徐州军政长官。
[2]王黄门:即王徽之。
[3]应变将略,非其所长:随机应变的用兵谋略,并非此人所擅长。
[4]骤咏:反复说。
[5]郗仓:即郗融。郗愔的儿子郗超的弟弟。嘉宾:即郗超。
[6]不逊:不谦逊,无礼。
[7]深不可容:绝对不可原谅。
[8]汝家:你的父亲。
【译文】
郗司空被任命为徐州军政长官,他的外甥王徽之来登门祝贺,说:"随机应变的用兵谋略,并非此人所擅长。"他反复、不停地吟诵着这句话。郗司空的二儿子郗仓对他的哥哥郗超说:"父亲今天上任,王徽之太无礼了,实在无法容忍。"郗超说:"这是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人家把你父亲比作诸葛武侯,你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评析】
王徽之为人"荒诞不稽",生活上"不修边幅"。即使是做了官,也是"蓬首散带","不综府事"。桓冲曾劝告他,为官要整衣理冠,应当努力认真严肃地处理公务。他对桓冲的话根本不予理睬,照样"直眼高视",整天用手板拄着自己的面颊,东游西逛。他去了刚升官的舅舅郗司空家里,却没有像别人一样大说贺词,却反复念着"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这让郗司空的二儿子很不高兴,但是大儿子郗超却巧妙地转用了王徽之的话,说:"这是人们赞誉诸葛亮的话,这不是把父亲抬高了嘛?还有什么值得生气的。"


簸之扬之,糠秕在前
【原文】
王文度、范荣期俱为简文所要[1]。范年大而位小,王年小而位大。将前[2],更相推在前,既移久[3],王遂在范后。王因谓曰:"簸之扬之,糠秕在前[4]。"范曰:"洮之汰之,砂砾在后[5]。"
【注释】
[1]王文度:即王坦之。范荣期:即范启。简文:即东晋简文帝。所要:同"所邀",被邀请。
[2]将前:将要前行时。
[3]移久:过了很久。
[4]簸(bò)之扬之,糠秕在前:簸扬轻浮之物。这是王坦之在以糠秕嘲弄范启。
[5]洮(tá)之汰之,砂砾在后:淘洗杂质。这是范启在以砂砾来嘲笑王坦之。
【译文】
王文度和范荣期一起得到简文帝邀请。范荣期年纪大而职位低,王文度年纪小而职位高。到了简文帝那里,将要进去的时候,两人轮番推让,要对方走在前面;已经推让了很久,王文度终于走在范荣期的后面。王文度于是说:"簸米扬米,秕子和糠在前面。"范荣期说:"淘米洗米,沙子和石子在后面。"
【评析】
范启是年岁大却官职小,和王坦之相反,两个人在进门的时候都互相退让一番不肯走前面,最后王坦之把范启推到前面,然后又在后面开玩笑说:"用簸箕扬米,米糠总是被扬在前面。"范启也开玩笑回复说:"用河水淘米,沙砾总是被淘在后面。"后来,王坦之当上了朝中的中书令,封为蓝田侯。在简文帝临终的时候,他和谢安同时封为顾命大臣,而范启则始终默默无闻。后来人们就用"簸之扬之,糠秕在前"来形容位卑而居前列。


魏顗雅有体量
【原文】
魏长齐雅有体量[1],而才学非所经。初宦当出,虞存[2]嘲之曰:"与卿约法三章:谈者死,文笔[3]者刑,商略[4]抵罪。"魏怡然而笑,无忤[5]于色。
【注释】
[1]魏长齐:即魏顗,字长齐,会稽人,官至山阴令。体量:度量。
[2]虞存:字道长,官至尚书吏部郎。
[3]文笔:这里指写文章。
[4]商略:品评,评析。
[5]忤:抵触、不满。
【译文】
魏长齐很有气量,可是才学不是他所擅长的。刚做官要赴任时,虞存嘲笑他说:"和你约法三章:高谈阔论的人处死,舞文弄墨的人判刑,品评人物就治罪。"魏长齐和悦地笑了,没有一点抵触情绪。
【评析】
魏顗、虞球、虞存、谢奉并称为四族之俊。魏顗有着旷达的胸怀,但是才学一类的不是他所擅长的。在初做官的时候,虞存便借此嘲笑他,说:"清谈之人、写文章的人和进行学术研讨的人都应受到惩罚。"而他所说的这三方面的事情都不是魏顗擅长的,而虞存的嘲戏之意也正在于此。魏顗当然也知道虞存就是要嘲笑他,但是并不和他计较,反而一脸微笑着,这正表现了他的度量之大。


前倨而后恭
【原文】
谢遏[1]夏月尝仰卧,谢公清晨卒[2]来,不暇着衣,跣出屋外。方蹑履[3]问讯。公曰:"汝可谓前倨而后恭[4]。"
【注释】
[1]谢遏:即谢玄,字幼度,小字遏。
[2]谢公:即谢安。卒:通"猝",突然。
[3]履(lǚ):一种单底鞋子,可供正式场合穿着。
[4]前倨(jù)而后恭:语出《战国策·秦策》,是说苏秦在秦国游说失败后回到家中,嫂子不给他做饭;后来他在赵国做了大官,回家时嫂子见了他就跪拜在地。苏秦问:"嫂何前倨而后恭也?"倨,傲慢;怠慢。恭:五体投地、恭敬。
【译文】
谢遏在夏天的一个夜晚,脸朝上睡着,谢安清晨突然来到,谢遏来不及穿衣服,光着脚跑出屋外,这才穿鞋请安。谢安说:"你可以说是‘前倨而后恭’。"
【评析】
谢玄幼年由谢安抚养长大,两人感情深厚,叔侄两人之间也经常会开些小玩笑。在这里,谢玄因为睡得正香而没感觉到谢安的到来,醒来后匆忙不迭地准备请安,跟他肆无忌惮的睡姿形成鲜明对比,谢安就借"前倨而后恭"的历史典故来取笑谢玄的行为滑稽,格外幽默风趣。


咄咄逼人
【原文】
桓南郡与殷荆州[1]语次,因共作了语[2]。顾恺之曰:"火烧平原无遗燎[3]。"桓曰:"白布缠棺竖旒旐[4]。"殷曰:"投鱼深渊放飞鸟。"次作危语[5]。桓曰:"矛头淅米剑头炊[6]。"殷曰:"百岁老翁攀枯枝。"顾曰:"井上辘轳卧婴儿。"殷有一参军在坐。云:"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殷曰:"咄咄逼人[7]!"仲堪眇目[8]故也。
【注释】
[1]桓南郡:即桓玄。殷荆州:即殷仲堪。
[2]了语:有关"终了"一词的事物。
[3]遗燎:余火,剩下的火种。文中意思是野火烧了平原,没有留下任何东西。
[4]旒(liú)旐(zhà):是招魂幡,出殡的时候在棺材前面引路的旗子。
[5]危语:有关"危险"一词的事物。
[6]淅:淘洗。炊:做饭的意思。
[7]咄咄逼人:说话鲁莽,揭人短处。[8]眇目:一只眼失明。
【译文】
南郡公桓玄和荆州刺史殷仲堪谈话时,顺便一同说那种表明一切都终了的事。顾恺之说:"火烧平原无遗燎。"桓玄说:"白布缠棺竖旒旐。"殷仲堪说:"投鱼深渊放飞鸟。"接着又说处于险境的事。桓玄说:"矛头淅米剑头炊。"殷仲堪说:"百岁老翁攀枯枝。"顾恺之说:"井上辘轳卧婴儿。"殷仲堪有一个参军也在座,说:"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殷仲堪说:"咄咄逼人!"这是因为殷仲堪瞎了一只眼睛。
【评析】
名士们之间经常进行清谈,好比一个学术交流会,但是他们这个就比较随性、自由发挥,属于一种纯粹的"戏谈"。但是结尾的时候殷仲堪的参军参与了交流,只是句子里无意中把殷仲堪的毛病给放进去了,便让殷仲堪觉得甚是难堪。


祖参军如从屋漏中来
【原文】
祖广[1]行恒缩头。诣桓南郡[2],始下车,桓曰:"天甚晴朗,祖参军如从屋漏[3]中来。"
【注释】
[1]祖广:字渊度,范阳人,曾任桓玄手下的参军,官至护军长史。
[2]桓南郡:即桓玄。
[3]屋漏:此一语双关。本来是指屋子的西北角,因为西北角上开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到屋里。这里是指漏水的房屋,调侃祖广走路时缩头缩脑的滑稽模样。
【译文】
祖广走路经常缩着脑袋。他去拜访南郡公桓玄,刚一下车,桓玄说:"天气很晴朗,怎么祖参军像是从漏雨的房子里出来一样。"
【评析】
桓玄的"祖参军如从屋漏中来"就是从侧面描述了祖广的形象——在走路的时候缩头缩脑的,让人看上去觉得很滑稽。但是桓玄的话说得很幽默,既形容出来他的样子,也没有得罪祖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QQ:11180768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