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逸 第十八 啸咏之声,百步可闻 【原文】 阮步兵啸[1],闻数百步。苏门山[2]中,忽有真人[3],樵伐者成共传说。阮籍往观,见其人拥膝岩侧。籍登岭就之,箕踞[4]相对。籍商略终古,上陈黄、农玄寂之道[5],下考三代[6]盛德之美,以问之,仡然[7]不应。复叙有为之教、栖神导气[8]之术以观之,彼犹如前,凝瞩不转。籍因对之长啸。良久,乃笑曰:"可更作。"籍复啸。意尽,退,还半岭许,闻上唒然[9]有声,如数部鼓吹[10],林谷传响。顾看,乃向人啸也。阮籍 【注释】 [1]阮步兵:即阮籍,曾任步兵校尉。啸:吹口哨,以清亮悠远为佳,魏晋时名士之习尚。 [2]苏门山:山名,在今河南辉县西北。 [3]真人:道教称修行得道的人。 [4]箕踞:叉腿而坐,形状如箕。这是一种放达不拘的坐姿。 [5]黄、农:黄帝和神农,都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玄寂之道:指道家玄远幽寂的道理。 [6]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7]仡然:抬头的样子。 [8]有为之教:有所作为的学说,指儒家学说。这和道家的无为主张相对。栖神导气:道家的修炼方法。栖神指凝定心神而不散乱,导气指摄气运息。 [9]唒然:即"啾然",形容啸声。唒:通"啾"。 [10]鼓吹:用鼓、钲、箫、笳等乐器演奏的一种乐曲。 【译文】 步兵校尉阮籍吹口哨儿,声音能传一两里远。苏门山里,忽然来了个得道的真人,砍柴的人都这么传言。阮籍去看,看见那个人抱膝坐在山岩上,就登山去见他,两人伸开腿对坐着。阮籍评论古代的事:往上述说黄帝、神农时代玄妙虚无的主张;往下考究夏商周三代深厚的美德。拿这些来问他,那人仰着个头,并不回答。阮籍又另外说到儒家的德教主张、道家凝神导气的方法,来看他的反应,他还是像原先那样,目不转睛地凝视着。阮籍便对着他长长地吹了一个口哨儿。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笑着说:"可以再吹一次。"阮籍又吹了一次。待到意兴已尽,便退下来。约莫回到半山腰处,听到山顶上众音齐鸣,好像几部器乐合奏,树林山谷都传来回声。阮籍回头一看,原来是刚才那个人在吹口哨儿。 【评析】 魏晋时期啸咏非常盛行,那些讲究修炼的人们就把这种行为视为行气修炼的养身术。贤流名士们则把这种行为视为风度、气质的体现,也去感悟那种悠然自得、奔放潇洒的高雅之情,所以大部分的人也都喜欢啸咏。阮籍也是一个擅长于吹啸的人,他吹出来的啸声可以让人在百步以内都听见,这样的水平在当时已是不同凡响的了。但阮籍在听到了这位得道的隐者所吹出来的啸声的时候,顿时觉出他啸声的出神入化,犹如鸾凤之音,啸声响彻整个山谷,得道者超凡脱俗的风骨使阮籍折服。 嵇康游遇孙登 【原文】 嵇康游于汲郡[1]山中,遇道士孙登[2],遂与之游。康临去,登曰:"君才则高矣,保身之道[3]不足。" 【注释】 [1]汲郡:西晋郡名,治所在今河南汲县西南。 [2]道士:修道的道教徒。孙登:字公和,魏末晋初人,无家,住在汲郡北山土窟中,好读《易经》,弹一弦琴。嵇康和他交往三年,问他的意图,他始终不肯回答。 [3]保身之道:涉世保身的本领。 【译文】 嵇康到汲郡的山里游览,遇见道士孙登,便和他交往。嵇康临走时,孙登说:"您的才能是很高的了,可是保身的方法还欠缺些。" 【评析】 孙登,三国时代魏汲郡人。字公和,孑然一身,没有家属,独自一个人在北山挖掘土窟居住。夏天自己编草做衣,冬天便披下长发覆身。平生好读《易经》,安闲无事,常弹弦琴自娱。他学习道教的经法,得道后又先后移居宜阳山与苏岭。道教又称孙登为孙真人或孙真人先师。传说孙登能预知未来,三国名士阮籍与嵇康都曾求教于他。魏文帝闻知,命阮籍前往拜访,与他谈话,却默不作声。嵇康又跟随他游学三年,后来嵇康在拜别的时候,孙登劝他说:"如今你虽多才,可是见识寡浅,深恐难免误身于当今之世,望你慎重。"嵇康未能接受,后来果然被司马昭所害,临终作忧愤诗,诗中有"昔惭柳下,今愧孙登"两句。深表感慨,后悔当初不听孙登相劝之言。 李廞拒官笑王导 【原文】 李廞[1]是茂曾第五子。清贞有远操,而少羸病,不肯婚宦[2]。居在临海,住兄侍中墓下。既有高名,王丞相[3]欲招礼之,故辟为府掾[4],廞得笺命,笑曰:"茂弘乃复[5]以一爵假人。" 【注释】 [1]李廞:字宗子,江夏钟武人,父李重,官平阳太守。廞好学,擅长草隶,与哥哥李式齐名。李廞不能行走,常常仰卧,弹琴、读书。 [2]婚宦:结婚、做官。 [3]王丞相:王导,字茂弘。 [4]掾:属吏。 [5]乃复:竟然。复,做词缀,无实意。 【译文】 李廞是李茂曾的第五个儿子,为人清正,有高尚的品德。可是从小就瘦弱多病,所以不肯结婚做官。他留在临海郡,暂住在他哥哥侍中的陵园里。他有了很大的名望以后,丞相王导想聘请并礼待他,所以调来做相府的属官。李廞得到王导的任命信,笑着说:"茂弘竟然拿一个官爵来雇佣人。" 【评析】 李廞为人正直、节操高尚,但是无意仕途,日子过得闲适自在。名气也一天天被外人知晓。丞相王导很看重他,没有征得他的同意就直接发了份任命书,要他上任,而无心做官的李廞却只把这认为是朋友之间的赠礼。 道不同,不相为谋 【原文】 南阳翟道渊与汝南周子南[1]少相友,共隐于寻阳。庾太尉说周以当世之务,周遂仕,翟秉[2]志弥固。其后周诣翟,翟不与语。 【注释】 [1]翟道渊:即翟汤,字道渊,南阳人。曾多次被征召任官,均未就职。周子南:周邵,字子南,隐居庐山,受庾亮赏识,经劝说官任镇蛮护军、西阳太守。 [2]秉:操持、保持。 【译文】 南阳人翟道渊和汝南人周子南从小就很好,两人一道在寻阳县隐居。太尉庾亮曾劝说周子南关心当代的国家大事,子南终于出来做官了;翟道渊却更加坚定了隐居的志向。后来周去看望翟,翟不和他说话了。 【评析】 翟道渊和周子南年轻的时候有着一样的志向,就是不出仕做官,而且两人把对方都视为知音,一起隐居南阳。但是后来庾亮劝说激励周子南,周子南经不住劝说,就随之出仕了。翟道渊却仍然坚持自己的志向,隐居在南阳,过舒适的日子。正因如此,翟道渊拒绝再和周子南交谈。 孟嘉死而无憾 【原文】 孟万年及弟少孤[1],居武昌阳新县。万年游宦,有盛名当世。少孤未尝出,京邑[2]人士思欲见之,乃遣信报少孤,云:"兄病笃。"狼狈[3]至都,时贤见之者,莫不嗟重[4]。因相谓曰:"少孤如此,万年可死。" 【注释】 [1]孟万年:名嘉,字万年,江州刺史庾亮召他任从事,后在桓温府中任长史。少孤:名陋,字少孤,武昌阳新人。 [2]京邑:京城。 [3]狼狈:慌张、匆忙。[4]嗟重:赞叹,推重。 【译文】 孟万年和他弟弟孟少孤,住在武昌郡阳新县。万年外出做官,在当时享有盛名。孟少孤没有外出求过官,京都知名人士想见见他,便派信使给少孤报信说:"你哥哥病重。"少孤急急忙忙地赶到京都,见到他的贤达人士,没有谁不赞叹、敬重他。于是他们评论说:"少孤既是这样,万年可以死而无憾了。" 【评析】 大家因为见识到了孟嘉的才气,因此也想见识他的弟弟是不是也如此。但是孟嘉的弟弟孟陋生性不爱张扬,从未离开过家里。于是京城的名流们就撒谎说他哥哥病重,把他骗过来,从不离家的孟陋一听说哥哥有事,急忙就赶过来了,让名流们见识了他美好的品质,同时也赢得了一片赞美声。 人各有志 【原文】 戴安道既厉操东山[1],而其兄欲建式遏[2]之功。谢太傅[3]曰:"卿兄弟志业,何其太殊[4]?"戴曰:"下官‘不堪其忧’,家弟‘不改其乐’。" 【注释】 [1]戴安道:即戴逵,字安道。其兄戴逯,字安丘,谯国人,有军功,封广陵侯,官至大司农。厉操东山:指隐居不仕。厉操,磨砺情操。 [2]式遏:语出《诗经·大雅·民劳》:"式遏寇虐。"意思是遏止侵犯残害百姓。这里泛指抵御侵略,保国卫民。 [3]谢太傅:即谢安。 [4]殊:差异大。 【译文】 戴安道已经在东山隐居,他哥哥却想为国家建功立业。太傅谢安对他哥哥说:"你们兄弟俩的志向、事业,怎么差异这么大呢?"他哥哥回答说:"下官受不了那种忧愁,舍弟却改不了那种乐趣。" 【评析】 唐代张彦远认为汉魏以来的佛像皆"形制古朴,未足瞻敬",直到戴逵的出现才有进一步的发展,开启了后来曹仲达、张僧繇的造像人物的画风。戴逵是创造性的艺术家,擅长画人物、山水、走兽,使佛教造像有了审美的动感,并追求"动心"的艺术特质。他为瓦官寺所塑的《五世佛》和顾恺之的壁画《维摩诘像》、狮子国(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在当时并称为"三绝"。他常常以琴书自娱,曾经辞去国子监祭酒、散骑常侍等职务,且终生不仕。 许玄度隐居山林 【原文】 许玄度[1]隐在永兴南幽穴中,每致四方诸侯之遗[2]。或谓许曰:"尝闻箕山人[3]似不尔耳。"许曰:"筐篚苞苴[4],故当轻于天下之宝[5]耳!" 【注释】 [1]许玄度:即许玄。 [2]遗:馈赠。 [3]箕山人:即许由。相传尧要将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就逃到了箕山隐居。 [4]筐篚苞苴:送饭食所用的竹筐、包裹等。在这里借代饭食鱼肉等礼物。 [5]天下之宝:江山、宝座。这里是指许由让天下,而许玄则不过接纳些寻常之物,不损其德。 【译文】 许玄度在会稽郡永兴县南幽深的岩洞中隐居,常常引来各处王侯的馈赠。有人对许玄度说:"我曾听说过隐居箕山的人似乎并不是这样做的呀。"许玄度说:"我得到的礼物不过是竹筐装着的食物,这本来就比君位微薄呀。" 【评析】 一般的人都是因为被世俗扰得不胜其烦而决定隐居避世,隐居起来就代表着不再接受世俗的烦扰。但是许玄度隐居后,却仍然经常接受高官的馈赠,有人就提出质疑。但是许玄度的意思是:比起当年尧赠给隐士许由的天子地位来说,这点筐篚苞苴的小恩小惠又算得了什么呢?当时受《老》、《庄》、玄学和佛学各种学派思想的影响,不同的人对于隐居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认为隐居和事功是没有什么关联的,就如同许玄度。 范宣车后趋下 【原文】 范宣未尝入公门[1]。韩康伯与同载[2],遂诱俱入郡[3]。范便于车后趋下[4]。 【注释】 [1]范宣:字宣子,晋人,精通儒籍,被召为太学博士、散骑郎,推辞不就。居家贫俭,以讲诵为业。公门:官署。 [2]韩康伯:即韩伯,韩豫章。同载:同车。 [3]郡:这里指郡官署。 [4]趋下:跳出小跑而去。 【译文】 范宣不曾进过官署。有一次韩康伯和他一起坐车,就想诱骗他一起进郡府,范宣便急忙从车后溜下跑了。 【评析】 名士们崇尚隐士的生活,加上范宣不贪慕虚荣,也不接受朝廷职位,本身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喜好《老》、《庄》,安于贫困的生活,从不接受外界的资助。韩康伯本是想要把他骗进郡府去见识一下的,但是被他识破,跳车逃走了。可见他对于自己的隐居生活是乐在其中的。 郗超资财助隐居 【原文】 郗超[1]每闻欲高尚隐退者,辄为办百万资,并为造立居宇。在剡为戴公[2]起宅,甚精整。戴始往旧居[3],与所亲书曰:"近至剡,如官舍。"郗为傅约[4]亦办百万资,傅隐事差互[5],故不果遗[6]。 【注释】 [1]郗超:即郗景兴。 [2]戴公:戴逵。 [3]往旧居:当据《太平御览》卷五百一十引《世说》作"往居",下文"如官舍"作"如入官舍"。 [4]傅约:即傅琼,小字约,生平未详。[5]隐事差互:隐居一事出了差池。[6]故不果遗:馈赠便没有落实。 【译文】 郗超每逢听说要尊重隐退者的时候,就为他们筹措百万钱,并且给他们盖房子。在会稽郡刻县给戴安道盖了房子,非常精致完备。戴安道刚前去居住时,给亲友写信说:"最近到了剡地,就好像住进官邸一样。"郗超也为傅约筹措了百万钱,后来傅约因隐居一事错过了机会,所以馈赠没有成为事实。 【评析】 看上去郗超为隐居者准备大量的钱财并且出资造屋的举动有点和隐居的真实意图大相径庭。但是实际上,郗超也是出入佛道之间的。郗超本人既为居士,又是名士,他也会挥麈谈玄,也信佛学,从他理解的角度去考虑,退隐与享乐,清高与富贵不存在什么差别。认定了这个想法,他自然就不觉得有什么了。 |
返回目录 | 上一页 下一页 |
|
|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QQ:11180768 浙ICP备0501916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