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刘义庆《世说新语》在线阅读及下载 >>《品藻第九》原文及翻译上一页 下一页     

品藻 第九

三君之下,八俊之上
【原文】
汝南陈仲举、颍川李元礼[1]二人,共论其功德,不能定先后。蔡伯喈[2]评之曰:"陈仲举强于犯上,李元礼严于摄[3]下,犯上难,摄下易。"仲举遂在三君[4]之下,元礼居八俊[5]之上。
【注释】
[1]陈仲举:即陈蕃,字仲举。李元礼:即李膺,字元礼,东汉人,曾任司隶校尉。当时朝廷纲纪不振,他独持法度,因此声名很高。后因反对宦官专政,未成被杀。
[2]蔡伯喈(jiē):即蔡邕,字伯喈,东汉陈留圉人,相貌俊美,天文地理无所不通。后官至左中郎将。
[3]摄:通"慑",威慑。
[4]三君:指窦武、刘淑、陈蕃三个当时受人景仰的人。
[5]八俊:指李膺、王畅、荀绲、朱寓、魏朗、刘佑、杜楷、赵典八个才能出众的人。八俊的流品低于三君。
【译文】
汝南郡陈仲举、颍川郡李元礼两人,人们一谈论他们的成就和德行,就决定不了谁先谁后。蔡伯喈评论他们说:"陈仲举敢于冒犯上司,李元礼严于整饬下属。冒犯上司难,整饬下属容易。"于是陈仲举的名次就排在三君之后,李元礼排在八俊之前。
【评析】
李元礼为官期间,和陈蕃同样反对宦官专权,纠劾奸佞,号称"天下楷模李元礼"。所以二人都各有千秋,很难让别人分出高下。世人根据二人的品性,一个敢于冒犯上司,一个善于管教下属,而评定出陈蕃的勇气稍胜,便把陈蕃排在"三君"的后面,而李元礼则排在"八俊"的前面,三君的地位比八俊的地位要高。但是二人仅是一前一后的关系而已。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原文】
庞士元[1]至吴,吴人并友之。见陆绩、顾劭、全琮,而为之目曰:"陆子所谓驽[2]马有逸足之用,顾子所谓驽牛可以负重致远。"或问:"如所目,陆为胜邪?"曰:"驽马虽精速,能致一人耳。驽牛一日行百里,所致岂一人哉?"吴人无以难。"全子好声名,似汝南樊子昭。"
【注释】
[1]庞士元:即庞统,东汉末年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与诸葛亮并称为卧龙、凤雏,是刘备的军师中郎将。
[2]陆子:即陆绩,字公纪,俊朗博学,与庞士元年友。官至郁林太守。驽:困顿之马或者说是劣马。
【译文】
庞士元到了吴地,吴人都和他交朋友。他见到陆绩、顾劭、全琮三人,就给他们三人下评语说:"陆君可以说是能够用来代步的驽马,顾君可以说是能够驾车载重物走远路的驽牛。"有人问道:"真像你的评语那样,是陆君胜过顾君吗?"庞士元说:"驽马就算跑得很快,也只能载一个人罢了;驽牛一天走一百里,可是所运载的难道只一个人吗?"吴人没话反驳他。"全君好名声,像汝南郡樊子昭。"
【评析】
庞统虽然是客居在吴国的属地,但是也无所顾忌地对吴地的人进行品评。对陆绩、顾劭、全琮三个人的评价中,他一点都不顾及地直说他认为全琮"好名声",所以把他的名字排在最后,把陆绩和顾劭比作驽马和驽牛。荀子《劝学篇》里记载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驽马以其功在不舍的精神多被人们使用,但是拿驽牛比起来,却又比不上它的负重和跑远路。这样比拟法的品评实在别具一格,令吴地的人不能再加以反驳。


识时务者为俊杰
【原文】
顾劭尝与庞士元[1]宿语,问曰:"闻子名知人,吾与足下孰愈[2]?"曰:"陶冶[3]世俗,与时浮沉[4],吾不如子;论王霸[5]之余策,览倚仗[6]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7]。"劭亦安其言。
【注释】
[1]顾劭:生平不详,名士之流,多议国政人伦。庞士元:即庞统。
[2]愈:更胜一筹。
[3]陶冶:熏陶;施加影响。
[4]与时浮沉:随时势变化而变化;顺应潮流。
[5]王霸:王道和霸道,即以仁义治国的策略和以武力治国的策略。
[6]倚仗:当作"倚伏",语出《老子》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指因果互相依存、制约的关系。
[7]一日之长:本指年纪稍大,这里是庞统谦虚的说法,意思是稍强一些。
【译文】
顾劭曾经和庞士元作过一次夜谈,他问庞士元说:"听说您因善于鉴识人才而闻名,我和您两人谁更好些?"庞士元说:"移风易俗,顺应潮流,这点我比不上您;至于谈论历代帝王统治的策略,掌握事物因果变化的要害,这方面我似乎比你稍强一些。"顾劭也认为他的话妥当。
【评析】
庞士元间接地评论了自己和顾劭。用两人比较的方法含蓄地指出了各自的优缺点,而且评论得中肯恰当。


巧于用短,拙于用长
【原文】
刘令言[1]始入洛,见诸名士而叹曰:"王夷甫太解[2]明,乐彦辅我所敬,张茂先[3]我所不解,周弘武[4]巧于用短,杜方叔[5]拙于用长。"
【注释】
[1]刘令言:即刘纳,字令言,彭城丛亭人,官至司隶校尉。
[2]王夷甫:即王衍。解:助动词。能、会。
[3]张茂先:即张华。
[4]周弘武:即周恢,字弘武,汝南人,官至秦相。
[5]杜方叔:即杜育,字方叔,襄城邓陵人,官国子祭酒。
【译文】
刘令言初到洛阳,见到诸多名士,就感慨地说:"王夷甫过于精明,乐彦辅是我所崇敬的人,张茂先是我所不理解的人,周弘武能巧妙地使用自己的短处,杜方叔则不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
【评析】
众名士们的优缺点,能被刘纳这个仅与他们第一次见面的人一语道破,而且所评所点也是见解独到,除了说明刘纳的眼光敏锐、心思细腻外,还说明一个很质朴的道理:不管你是名士也好,一般人也好,在平时多反省下自身,多看看自己的优缺点,对于生活中与人交往,在别人心目中建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是大有益处的。


谢鲲不骄不谦
【原文】
明帝问谢鲲[1]:"君自谓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庙堂[2],使百僚准则,臣不如亮。一丘一壑[3],自谓过之。"
【注释】
[1]明帝:即晋明帝司马绍。谢鲲:字幼舆,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安的伯父,为两晋名士。
[2]端委庙堂:穿着严整的礼服在朝廷办事,这里的意思是掌管朝政。端委,严整宽长的礼服。
[3]一丘一壑:个人生活情趣与志向。
【译文】
晋明帝司马绍问谢鲲:"你自认为和庾亮相比怎么样呢?"谢鲲回答:"身穿朝服端坐在朝中,成为百官的楷模,这方面我不如庾亮;但个人生活情趣与志向,我自认为超过庾亮。"
【评析】
在本文中,聪明的谢鲲只是间接地分别说出自己和庾亮的不足和长处;说的话既含蓄又明了,不至于有骄傲的嫌疑,也不至于过于谦虚,而且又大方地回答了晋明帝的问话。


王导论王述
【原文】
王丞相辟王蓝田为掾[1],庾公问丞相:"蓝田何似?"王曰:"真独简贵[2],不减父祖[3];然旷澹[4]处故当不如尔。"
【注释】
[1]王丞相:即王导。王蓝田:即王述,字怀祖,晋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曾任扬州刺史、尚书令,袭爵蓝田侯。掾:副官、佐史。
[2]真独:自然坦率,不同流俗。简贵:简约高贵。
[3]父祖:父指王承,祖指王湛。
[4]旷澹:旷达淡泊。
【译文】
丞相王导召王述担任副官,庾亮问丞相王导:"蓝田这个人怎么样?"王导说:"率真、孤傲、简约、高贵,这方面不比他的父亲和祖父们差,然而旷达淡泊的胸怀的确不如长辈啊。"
【评析】
王导品评王述的时候,将王述和他的父辈、祖辈们作了比较,评出了他率性的长处以及胸怀不够坦荡的短处。


殷浩自许卓识
【原文】
人问殷渊源[1]:"当世王公以卿比裴叔道[2],云何[3]?"殷说:"故当以识通暗处[4]。"
【注释】
[1]殷渊源:即殷浩。
[2]裴叔道:即裴遐,裴散骑。
[3]云何:怎么样。
[4]故当:只是,不过是。暗:不精明。
【译文】
有人问殷渊源:"当代的显贵把你和裴叔道并列,怎么样?"殷渊源说:"这自然是因为都能用识见疏通疑义。"
【评析】
殷浩把自己比作有远见卓识的聪明人,而把裴遐说成是有愚陋之见的愚蠢之人。


殷浩自负
【原文】
抚军[1]问殷浩:"卿定何如裴逸民[2]?"良久答曰:"故当[3]腔耳。"
【注释】
[1]抚军:晋简文帝。
[2]裴逸民:即裴頠。[3]故当:应当,表示肯定的语气。
【译文】
抚军问殷浩:"你和裴逸民相比,到底怎么样?"过了很久,殷浩才回答说:"应当超过他呀。"
【评析】
文中可以看出殷浩此人自负的一面。


刘惔清言制桓温
【原文】
桓大司马[1]下都,问真长[2]曰:"闻会稽王语奇进[3],尔邪?"刘曰:"极进,然故是第二流中人耳。"桓曰:"第一流复是谁?"刘曰:"正是我辈耳!"
【注释】
[1]桓大司马:即桓温。
[2]真长:即刘惔。
[3]会稽王:即简文帝。奇进:精进。
【译文】
大司马桓温到京都后,问刘真长道:"听说会稽王的清谈有了出人意料的长进,是这样吗?"刘真长说:"是有非常大的长进,不过仍旧是第二流中的人罢了!"桓温说:"第一流的人又是谁呢?"刘真长说:"正是我们这些人呀!"
【评析】
刘惔的学识广阔,超过桓温。但当时桓温的权力越来越大,也只有刘惔敢在他面前说出这样自信的话。


自相夸胜
【原文】
王脩龄问王长史[1]:"我家临川[2],何如卿家宛陵[3]?"长史未答,脩龄曰:"临川誉贵。"长史曰:"宛陵未为不贵。"
【注释】
[1]王脩龄:即王胡之。王长史:即王濛。
[2]我家临川:即王羲之,其曾官临川太守。
[3]卿家宛陵:即王述,其曾官宛陵令。
【译文】
王脩龄问长史王濛说:"我家的临川和你家的宛陵相比,谁强些?"王濛还没有回答,王脩龄又说:"临川名声好,而且尊贵。"王濛说:"宛陵也不算不尊贵。"
【评析】
王胡之和王羲之、王濛和王述他们分属不同的王氏,所以当二人拿出来做比较的时候都互不相让。


王修倚床听客言
【原文】
刘尹至王长史[1]许清言,时苟子[2]年十三,倚床边听。既去,问父曰:"刘尹语何如尊?"长史曰:"韶音令辞[3],不如我,往辄破的[4],胜我。"
【注释】
[1]刘尹:即刘惔刘真长。王长史:即王濛。
[2]苟子:即王修。
[3]韶音令辞:文辞美妙。
[4]往辄破的:说中要害,把握中心。
【译文】
刘尹到王濛家里去清谈,当时王修才十三岁,站在坐榻边听。客人走后,王修问父亲:"刘尹所谈的与父亲大人相比如何?"王濛说:"辞令优美,比不上我,一语中的,我却比不上他。"
【评析】
王濛能让儿子站在坐榻旁边听他们谈话,意在让他从他们的谈话中学到知识,所以当王修让父亲自己品评和刘尹的谈话的时候,王濛就把自己和刘尹的长处告诉给了王修。


刘惔自居于师
【原文】
刘尹谓谢仁祖[1]曰:"自吾有四友[2],门人加[3]亲。"谓许玄度[4]曰:"自吾有由,恶言[5]不及于耳。"二人皆受而不恨。
【注释】
[1]刘尹:即刘惔刘真长。谢仁祖:即谢尚。
[2]四友:据王先谦《世说新语校勘小识补》说,四友疑当作"回也"。这一则之下,《世说新语》原注引《尚书大传》说:"孔子曰:‘文王有四友。自吾得回也,门人加亲,……自吾得由也,恶言不入于耳。’"回和由,分别指孔子的弟子颜回和仲由。刘惔化用《尚书大传》中的话,用回和由来喻指谢仁祖和许玄度。
[3]加:更加。
[4]许玄度:即许询,字玄度,小字讷,晋高阳人,曾被征召为司徒掾、议郎,均未就职。善于清谈,后隐居山林。
[5]恶言:烦心的话。
【译文】
丹阳刘惔对谢仁祖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间就更加亲密。"又对许玄度说:"自从我有了‘仲由’,不满的话就再也听不到了。"两个人都容忍了他的说法而没有怨言。
【评析】
刘惔重复《尚书大传》中孔子说过的话,就是以尼父自居,而他所说的颜回和仲由就是指的谢尚和许询,把他们两人当作一流的人物看待,并引以为傲。


江虨被讥为乡巴佬
【原文】
刘尹[1]云:"人言江虨田舍[2],江乃自[3]田宅屯。"
【注释】
[1]刘尹:即刘惔,刘真长。
[2]田舍:同"田舍儿",乡下人,乡巴佬。
[3]乃自:竟然。
【译文】
刘尹说:"人们谈论江虨像农家子,土气,江虨其实是在村庄里自营田地、房舍,自种自收。"
【评析】
江虨以博学知名,而且当时也是东晋中兴的一位大臣,却被有的人说成是乡巴佬。他也只不过是在村庄里自营田地、房舍,自种自收。所以,在魏晋时代品评一个人的品行,精神方面是很严格也很注重的。


金谷园大宴宾客
【原文】
谢公[1]云:"金谷[2]中,苏绍[3]最胜。"绍是石崇姊夫,苏则[4]孙,愉[5]子也。
【注释】
[1]谢公:即谢安。
[2]金谷:石崇在河南金谷涧中有别墅,石崇曾召集明贤宴饮,并赋诗作文以记其事。
[3]苏绍:字世嗣,扶风武功人,官历议郎等职,封关中侯。
[4]苏则:字文师,扶风武功人,刚直嫉恶,官历侍中、河东相。
[5]愉:即苏愉,字休豫,苏则次子,忠义之人,官至光禄大夫。
【译文】
谢安说:"在金谷园的聚会中,苏绍的诗最优秀。"苏绍是石崇的姊夫、苏则的孙子、苏愉的儿子。
【评析】
石崇是富豪,官至荆州刺史,曾在金谷园大宴宾客。计三十人,饮酒赋诗。而三十名流中,苏绍虽年有五十,但同时他也是吴王的老师、议郎、关中侯,所以以他为首。


王胡之"攀安提万"
【原文】
或问林公[1]:"司州[2]何如二谢?"林公曰:"故当攀安提万[3]。"
【注释】
[1]林公:即支遁,支道林。
[2]司州:即王胡之。
[3]攀安提万:超过谢万追赶谢安。
【译文】
有人问支道林:"司州和谢家两兄弟相比,怎么样?"支道林说:"当然是赶不上谢安,超过谢万。"
【评析】
"攀安提万",是说攀着谢安,拉着谢万,意思就是指王胡之处在谢安与谢万之间,比谢安不足却比谢万有余。


庾和自夸
【原文】
庾道季[1]云:"思理伦和[2],吾愧康伯[3];志力强正,吾愧文度[4]。自此以还,吾皆百[5]之。"
【注释】
[1]庾道季:即庾和,字道季,庾亮的儿子,官至中领军。
[2]伦和:有条理而又和谐。
[3]康伯:即韩伯韩豫章,字康伯,东晋玄学思想家。
[4]文度:即王坦之。
[5]百:是一百倍,作动词用。
【译文】
庾道季说:"要论思路条理清楚,我自愧不如康伯;要论志气坚强不屈,我自愧不如文度。除此以外的人,我都超过他们一百倍。"
【评析】
庾和好学,在文章的造诣上就只佩服韩豫章和王坦之两人。除了他们谁也不服,这是他对自己做的评价。


袁羊有才无德
【原文】
简文问孙兴公[1]:"袁羊[2]何似?"答曰:"不知者不负[3]其才,知之者无取其体[4]。"
【注释】
[1]简文:即东晋简文帝。孙兴公:即孙绰。
[2]袁羊:即袁齐。
[3]负:违背。引申为舍弃、忽略。
[4]体:品德。
【译文】
简文帝问孙兴公:"袁羊这个人怎么样?"孙兴公回答说:"不了解他的人不会看不到他的才能,了解他的人瞧不起他的品德。"
【评析】
孙绰说不了解袁羊的人才会重视他,而了解袁羊就不会认可他的德行,摆明了意思是指袁羊有才而无德。


清谈之风漫品评
【原文】
郗嘉宾问谢太傅[1]曰:"林公[2]谈何如嵇公?"谢云:"嵇公[3]勤著脚,裁可得去耳。"又问:"殷何如支?"谢曰:"正尔有超拔,支乃过殷;然亹亹[4]论辩,恐殷欲制支。"
【注释】
[1]郗嘉宾:即郗超。谢太傅:即谢安。
[2]林公:即支遁,支道林。
[3]嵇公:即嵇康。勤著脚:仍然需要努力向前。
[4]亹亹(wěi):同"娓娓",形容说话谈论滔滔不绝。
【译文】
郗超问谢安:"支道林谈论名理与嵇康相比如何?"谢说:"嵇康仍然需要努力向前才能追赶上啊!"又问:"殷浩与支道林相比如何?"谢说:"正是由于具有如此超凡脱俗的才思和气质,支道林才在殷浩之上;但是在谈吐辩论方面,恐怕支道林就在殷浩之下了。"
【评析】
那个年代里去品评一个人,清谈是占了上风的,所以在这方面谢安认为,嵇康是不如支道林的。而且支道林和殷浩相比,他对支道林的评价也是极高的,排在殷浩之上。谈吐方面殷浩胜于支道林,他和支道林算是各有所长,同时也传达了玄学清谈的重要性。


谢安慧眼识人
【原文】
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1],子猷、子重多说俗事[2],子敬寒温[3]而已。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4]。推此知之。"
【注释】
[1]王黄门:即王徽之。兄弟三人:指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谢公:即谢安。
[2]子猷:即王徽之。子重:即王操之,字子重,王羲之第六子,官历秘书监、侍中、尚书、豫章太守。
[3]寒温:寒暄。
[4]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指善良的人言辞少而精粹,急躁的人言辞多而啰唆。
【译文】
黄门侍郎王子猷兄弟三人一同去拜访谢安,子猷和子重大多说些日常事情,子敬不过寒暄几句罢了。三人走了以后,在座的客人问谢安:"刚才那三位贤士谁较好?"谢安说:"小的最好。"客人问道:"怎么知道呢?"谢安说:"善良的人话少,急躁的人话多。是从这两句话推断出来的。"
【评析】
谢安从王献之的稳重寡言,推知其为兄弟中的佼佼者,可谓独具慧眼。"吉人之辞寡"两句意思说明善良的人真诚正直,所以说话少;浮躁的人说话多,则经常显得很轻浮。


王献之暗讽谢安
【原文】
谢公问王子敬[1]:"君书何如君家尊[2]?"答曰:"因当[3]不同。"公曰:"外人论殊不尔。"王曰:"外人那得知?"
【注释】
[1]谢公:即谢安。王子敬:即王献之。
[2]"君书何如君家尊":王献之擅长书法,并自认为超过父亲王羲之,谢安也懂书法,他尊崇王羲之而轻视王献之,所以才这样问他。献之听后,心中很不平,因而下文说到"外人那得知",其实是暗斥谢安不懂书法。
[3]因当:本来。
【译文】
谢安问王子敬:"您的书法比起令尊怎么样?"子敬回答说:"本来是不同的。"谢安说:"外面的议论绝不是这样。"王子敬说:"外人哪里会懂得?"
【评析】
王献之跟他父亲一样擅长书法,并自认为超过父亲王羲之。谢安也懂书法,他尊崇王羲之而轻视王献之,所以才这样问他。献之听后,心中很不平,因而下文说到"外人那得知",其实是暗斥谢安不懂书法。


谢安知人论世
【原文】
王孝伯问谢太傅[1]:"林公何如长史[2]?"太傅曰:"长史韶兴[3]。"问:"何如刘尹[4]?"谢曰:"噫!刘尹秀。"王曰:"若如公言,并不如此二人邪?"谢云:"身意正尔也。"
【注释】
[1]王孝伯:即王恭。谢太傅:即谢安。
[2]林公:即支遁,支道林。长史:王濛。
[3]韶兴:意趣美好。
[4]刘尹:即刘惔,刘真长。
【译文】
王孝伯问太傅谢安:"林公和长史相比,怎么样?"谢安说:"长史的清谈意趣美好。"王孝伯又问:"和刘尹相比怎么样?"谢安说:"唉,刘尹才能出众。"王孝伯说:"如果像您说的那样,他全都比不上这两个人吗?"谢安说:"我的意思正是这样啊。"
【评析】
当时人物品评,并非单从一个方向和角度去评判的。在这里,谢安是从人物的气质及其外在表现方面来评论的,支道林因为谈论名理的出色而被世人所称赞,但谢安却认为支道林比不上刘惔和王濛,可见支道林也不是每一方面都让所有人称誉的。但是尽管如此,支道林能进入清谈名士之流,也并不是浪得虚名的。


王珣面壁而叹
【原文】
王珣[1]疾,临困[2],问王武冈[3]曰:"世论以我家领军比谁[4]?"武冈曰:"世以比王北中郎[5]。"东亭转卧向壁,叹曰:"人固不可以无年[6]!"
【注释】
[1]王珣:即王东亭。
[2]临困:到病重的时候。
[3]王武冈:即王谧,子雅远,王导的孙子。袭爵武冈侯,少有美誉,曾任黄门侍郎、侍中,领扬州刺史,录尚书事。
[4]我家领军:指王洽,是王导的儿子,王珣的父亲。
[5]王北中郎:即王坦之,王述的儿子。
[6]人固不可以无年:人确实不能不长寿啊。王珣的意思是,他的父亲王洽的名德超过了王坦之,但是因二十六岁就去世而没有名声,否则不至于跟王坦之比。
【译文】
王珣病重,临死的时候,问武冈侯王谧说:"世人议论界把我家领军和谁并列?"武冈侯说:"世人把他和王北中郎并列。"东亭侯王珣翻身面向墙壁,叹气说:"人确实不能没有寿数呀!"
【评析】
王珣听说世人拿王坦之和他的父亲王洽相比,便为父亲觉得惋惜,因为他认为他父亲的品行才学在王坦之之上,只是因为很年轻的时候就去世了,而辉煌都没有显露出来,所以没有名声,不然也不至于让人拿和他同辈的王坦之与父亲相比。


王桢之巧言解围
【原文】
桓玄为太尉[1],大会,朝臣毕集。坐裁竟,问王桢之[2]曰:"我何如卿第七叔[3]?"于时宾客为之咽气[4]。王徐徐答曰:"亡叔是一时之标,公是千载之英。"一坐欢然。
【注释】
[1]桓玄:字敬道,晋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北)人,桓温的儿子,袭封南郡公。因篡晋,受刘裕起兵讨伐,被杀。太尉:宋本作"太傅"。据《晋书·王桢之传》、《晋书·桓玄传》,应作"太尉",今从之。
[2]王桢之:字公干,王徽之的儿子,琅琊人,历任侍中、大司马长史。
[3]卿第七叔:即指王献之,字子敬。
[4]咽气:《晋书·王桢之传》作"气咽",屏息,指紧张得喘不过气来。
【译文】
桓玄任太傅的时候,大会宾客,朝中大臣全都来了。大家才入座,桓玄就问王桢之:"我和你七叔相比,谁强?"当时在座的宾客都为王桢之紧张得不敢喘气。王桢之从容回答说:"亡叔只是一代的楷模,您却是千古的英才。"满座的人听了都喜气洋洋。
【评析】
桓玄让王桢之当着群臣们对自己做出评价,这摆明了就是故意出了道难题。当时会上的宾客们都为王桢之捏了一把汗,但是王桢之凭着自己的机智与聪明,不慌不忙地做出了得体的回答。既没有得罪桓玄,又替自己的叔叔挽回了尊严,本来想为难他的桓玄这时候也说不出什么不满意的话来。在座的人听后都替他松了一口气,真是险啊!


名士风度,各有千秋
【原文】
桓玄问刘太常[1]曰:"我何如谢太傅?"刘答曰:"公高,太傅深。"又曰:"何如贤舅子敬?"答曰:"楂、梨、橘、柚,各有其美[2]。"
【注释】
[1]刘太常:即刘瑾,子仲璋,东晋南阳(今河南)人。外祖父为王羲之。历任尚书、太常卿,很有才华。
[2]楂、梨、橘、柚,各有其美:各种水果有其各自的美味。
【译文】
桓玄问太常刘瑾说:"我和谢太傅相比,怎么样?"刘瑾回答说:"公高明,太傅深厚。"桓玄又问:"比起贤舅子敬来怎么样?"刘瑾回答说:"楂、梨、橘、柚,各有各的美味。"
【评析】
桓玄意在为难刘谨,便一再追问他,让他评价自己和谢安、王献之。而谢安和王献之一个是一流名士,一个是他的舅父,可面前这桓玄又极难以应付,一句话说不好就能让自己臭名昭著。但是刘瑾的回答却大方得体,一个"各有千秋"既没有损坏任何人的名声,又没有让桓玄有发作的余地。即使桓玄再有心为难也找不出什么借口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QQ:11180768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