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www.5156edu.com
在线成语词典 在线新华字典 工具下载 地理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课外读物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会员区
所在位置:高考专题复习系列(1-33) >>高考专题复习(二十九)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1上一页 下一页     
 

1.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
提高现代文阅读效率,并非一日之功,但探求阅读文章的一般规律,培养临场阅读习惯,训练答题技巧和方法,对正确理解、综合分析、鉴赏评价文章是大有裨益的。笔者试以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为例,谈谈解答此类试题的几种方法和技巧。
1.纵观全篇 把握主旨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因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
  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选用了宗璞的《报秋》,这是一篇章法严谨而又情文并茂的散文,而且包含着领悟生活的哲理。它通过玉簪花“探出头来”,香气袭人,提醒人们:秋天来了,而我却是两手空空。其主旨是: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光阴,抓住现在,抓住人生的每时每刻,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年华。第30题B项:“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此题有一定的迷惑性,有些考生一看到原文中有这一信息,就认为正确。殊不知,作者在文中讲玉簪花精神只是顺便提及,并不是本文的主旨,把主旨说成主要是赞美玉簪花精神就更无根据了。
  1999年高考语文试卷选用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它是一篇演讲稿,富于激情,文章题为《创造宣言》,但不是讲一般的创造,其话题范围是教育问题,是在教育育人这个领域里讲创造。文章列举了古今中外大量创造成功的实例,用事实说话,极有说服力。开头由造神、造人、造石像三种现象引出论点:我们的教育应是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号召师生共同创造,就要破除种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有破才有立,批驳了五种“不能创造”的理由,自然引出“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的结论;最后对创造之神的呼唤,表达出献身创造的强烈愿望。在这种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再来解答问题,就有高屋建瓴、洞若观火之感。第24题E项:“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论述教育者需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本文的主旨是号召师生共同献身创造,时时处处人人都要创造,教育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以达到教育的最大成功。而“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只是“创造”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它是为“创造”服务的,说它是本文的主旨,犯了喧宾夺主的错误。
  2000年的高考题《长城》是一篇散文,富于情感,追求哲理,也不乏含蓄。它以长城为象征,谈的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大格局中的地位与举措问题。它的主旨在于:反对封闭,提倡开放;反对愚钝,鼓励自信。它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第23题第(2)问:“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回答的就是本文主旨:显示出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豪和自信,能承受改革开放的冲荡。
2001年的高考题《门》是美国作家克里斯托弗·莫利的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对各种各样的门的描写,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其主旨是:人生正是由一次次开门和关门构成的,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是由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构成的。把握了这一主旨,解答第23题第(2)问,要求说明“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在文中的意思,就准确无误了。
2.理清脉络 划分层次
  《报秋》全文共九个自然段,一至六段为第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感情脉络是:由玉簪花“探出头来”“报秋”引得作者“一惊”写起,随即“怅然”,又想到玉簪花的顽强、谦让、洁净和特有的芳香,归结到“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的失落、不安和焦虑。七至九段为第二部分:从兄长寄来的词中有所领悟,悟出“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的人生哲理,从而坚定“领取生活”的人生态度。
  《创造宣言》全文共有12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至四段为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和注意的问题;四至十一段为第二部分,批驳五种“不能创造”的理由,得出结论;十二段为第三部分,发出献身创造的号召。
  《长城》全文共有11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文章采用先抑后扬的笔法,一至七自然段,对历史的反思和评价,观点非常明确,感情十分凝重;第八自然段对现实的评说,观点也比较明朗;九至十一自然段对未来的召唤,则比较含蓄。
  《门》全文共有八个自然段,第一段是起始段,提出作者的观点,有引起下文统领全篇的作用;第二段承接第一段,说明即使是人们最熟悉的家,也不知门后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第三段介绍各种各样的门,初步提出门的象征意义;第四段介绍各种各样的开门方式;第五段集中阐释门的象征意义;第六段集中阐释开门和关门的含意;第七段进一步阐释人生就是不断的开门和关门的含意;第八段是全文的收尾,进一步阐释关门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把握了全篇的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再解答后面的问题,就如顺风行船,事半功倍。可是有些考生不在这方面下功夫,走马观花地看一遍文章,似懂非懂,就急于解答后面的问题,结果是欲速则不达,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答错。
3.检索范围 准确摘取
  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如《创造宣言》的第21题第一问,“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信息的辨别和筛选,只要抓住原文中五个“有人说”段落的中心句,按题目的要求把它摘取下来写进答题处就行了。再如:《长城》第21题第一问,“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只要能根据第2-7自然段的内容,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就能抓住第3、5、7段“所以我说”后面揭示文章段落主旨、观点、情感的中心句,得出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①凄婉的历史,②民族封闭的象征,③文化愚钝的标志。
  当然,有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直接使用,或语句太长,不合答题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其他信息,这就要根据题意对选出的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表述。再以上述两题第二问为例。《创造宣言》第21题第二问要求回答“作者批评错误观点得出的结论是什么(不超过12个字)”。原文的结论在第11自然段,有21个字,这就要压缩主干,抽取要点,概括复述:“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长城》第21题第二问:“作者又是如何看待现实的长城?”作者对长城现实的看法,与四面八方亿万游人的描写结合在一起,没有独立成段,回答较难一些。但是只要认真阅读,你就能从“现在你敞开胸襟了”、“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等语句中,归纳出现实长城的开放,从“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呀,长城!”的语意中,体会出作者在看待现实长城时的自豪与自信。
4.综合分析 全面考察
  有些阅读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答案意思说出来,且往往有字数限制。这种题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题目难度也大。解答此类试题,要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创造宣言》第23题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第一问若选原文中的话回答:“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就只答对了一半,因为“成功”包含师生两个方面的因素。作者的观点很全面,很明确,强调的是“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第二问综合性很强,七个答案要点几乎分散在全篇文章之中,只有吃透原文,在文章中找到根据,才能概括出“注意”的要点。
  《创造宣言》第24题考查对文章的鉴赏评析,B项“作者引用歌德的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着重证明惟有大无畏精神才是创造取得成功的关键”。这一说法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创造需要勇气,但“勇气”不是关键,更绝非“惟有”,因为作者在下文明确指出:“这只是一半真理,”“除了大无畏精神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
  《门》第21题: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要回答:“开门”和“关门”的含意是什么,并没有现成的答案,须通观全文,先找出相关的句子,然后再加以分析概括。文中与“开门”和“关门”相关的句子不少,但直接阐述“开门”和“关门”含意的段落在文章的六、七、八段,特别是文章的第六段。问题出自文章的第一段,答案却主要出自文章的第六段,这就增加了解答21题的难度,要求考生通过快速阅读,迅速清理文章的脉络,迅速找出相关信息。相比较而言,“关门”的含意好归纳一些,因为文中说道“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可以直接概括出:“关门的含意是意味着一个结束。”而关于“开门”的含意,相关的句子很多,不易抽取,但是可以参照归纳“关门”的含意,平行比较,得出答案:“开门”的含意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
5.认清手法 明确作用
  现代文阅读,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明确它们的修辞作用,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大致考查了如下几种修辞手法:
1.比喻
  比喻要贴切,必须有相似点。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创造宣言》第22题,“‘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象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初步分析,可以拟出这样几个比喻:刀法、万象、万象同毁、万龙点睛。由此可以推知:“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象”比喻众多的教育对象(学生);“万象同毁”比喻众多的教育对象(学生)被毁;“万龙点睛”比喻众多的教育对象(学生)成才。《创造宣言》第24题A项问:“‘合于交响曲之节奏’,是说集体创作活人之塑像应遵循相互合作与协调原理”是否正确?用“交响曲之合奏”比喻集体创作的“合作与协调”,相似点很一致,十分合理。
  《门》的第23题的第1小题,要求说明“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在文中的意思。考查的是对比喻句的理解。这句话是说明人与动物的区别:成群牧放的马既无隐秘可言,又无独立天地;而人有思想感情,有隐秘需求,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2.拟人
  《长城》第22题:“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此题是对文章语言表达技巧、表现形式的考查,第一问要求理解第二人称在便于抒情方面的艺术效果,第二问要求理解人称代词的合理转换,以便使表达更清晰的作用。如果不考虑散文有关人称及表达作用的基本知识,恐怕就难以作出正确的回答。联系我们曾经学过的抒情散文,不少作品都用了第二人称来写。它的特点是,作者直接向对方倾谈,显得亲切自然。这样理解,就能正确回答作者用第二人称写长城的好处是: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与长城对话,便于抒发感情。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这句话承接“人们发现”而来,陈述的对象不再是作者,而是“人们”,写的自然是“人们”的感受,因此改用第三人称“它”。
  1993年高考《青菜》第30题:(1)这篇短文是用第几人称写青菜的?(2)这种写法对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3)文中哪些语句用这种人称表述取得了比用其他人称表述更好的效果?此题考的也是拟人手法的作用。用第二人称的写法,起的是拟人化作用,便于直接对青菜抒发自己的赞美之情。
3.反衬
  《报秋》第28题:“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将“太阳花”和“玉簪花”对照比较,“太阳花”又名“死不了”,但“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而“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二者对比,反衬出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4.对比
  《青菜》一文,“高高翘起的狗尾巴草”,“自我炫耀的灯笼草”,“凌空悬挂的黄瓜”,与“紧紧依靠大地,朴素沉着的青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孩子们任意拔掉狗尾巴草,摘下灯笼草,在黄瓜上刻伙伴的绰号”,与“在青菜地割草总是那么小心翼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27题:“作者为什么写孩子们拔狗尾巴草、摘灯笼草、在黄瓜上刻伙伴的绰号?”这样写的作用就是通过对比,突出作者对“青菜”的赞美之情。
5.反复
  《报秋》第29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这两句都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做这类题,首先要从“语言形式的表达”上分析,那么第(1)问的内容便是“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第(2)问便是“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其次就要分析“表达效果”,第(1)问暗含的意思是“强调时间的飞逝”,或“强调时间过得太快”。第(2)问则是“强化主旨”或“强化中心”、“深化主题”。学生做此类题往往重视“表达效果”,而忽视“语言形式的表达”,这是失分的原因。在这里,“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重点,升华主题。
6.排比
  《创造宣言》第24题F项为判断正误题,“作者善于用排比的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这一说法正确,本文的确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段,如第5、6、8、9、10段,以及排比句。《长城》第21题对历史长城的评价,在第3、5、7段里也使用了三个排比句。排比的主要作用在于: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突出意思的重心。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明得严密、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用排比叙事可以把事情叙述得井然有序,用排比写人可以把人物刻画得细致深刻。
7.象征
  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门》第5段直接说明“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避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理解了门的象征意义,才能解答第21题“开门”和“关门”的象征意义,才能解答第22题分析“玻璃门根本不是门”的原因。
2. 解“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是一个常考常新的考点。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始终紧扣对学生筛选、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所占分值18分,是高考语文中的重头戏,决定着高考语文的成败与否。那么,怎样才能科学、准确、高效地解答这类试题呢?下面就以近年的高考试题为例对此作一番探讨。
1 审析题干,坐标定位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的题干设置,限定了考生答题的内容,指示着思维的方向。我们在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就要仔细地审析题干,弄清题目要求,然后以要求为坐标来定位,根据上下文的意脉,寻找答题的信息,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解答试题。例如,解答2002年高考第19题,“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要准确地解答这道题就必须仔细地审析题干要求,并以其为坐标定位。俞伯牙与钟子期成为知音的内容叙述在文章的第二段,文中就有“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钟子期对俞伯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分地兴奋和感激?”等句子。通过以上的分析,这道题的答案就水到渠成地凸现在我们的眼前。
2 整体阅读,搜索提取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不单单考查对段落和某些主旨句、关键句、关键词的理解阐释,还要考查对整个全文内容的总体把握。包举万象,驾驭全局,这是一种更高的思维要求,也是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高境界,也是高考命题的必然选择之一。例如,2002年高考第20题,“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要正确解答这道题,就必须整体阅读全文,根据命题要求,在全文中去搜索提取信息。放眼全文,文中的第一段就有“两千多年前的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神往和渴求充满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等句子。文章的第三段也有“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着《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分量……”“我曾在《乐府解题》里看到过这样的记载”等句子。这些语句就从两个方面说明“知音”已经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再如,2002年高考第21题,“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在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解答这道题,同样要整体阅读全文,根据题意,搜索提取信息。原文中第三段、第四段就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这方面的内容。第三段中“当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时,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依旧要奏出震撼人们灵魂的声音,其中自然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让人们更透彻地理解,智慧的灵魂和丰盈的情感是多么值得怀念和尊重,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知音?……知音总是越多越好!”第四段中有“像这样花费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轻易放弃了是多么严重损失,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不能动摇和沉沦。”以上句子都说明了作者要“唐突地劝慰他”的原因。
3 理清文脉,举纲张目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在强调整体阅读的同时,必须紧紧把握文章的主旨,抓住文章的线索、理清文章脉络。只有把握了文章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才能举纲张目。例如,2002年高考北京试题第22题“通观《一片树叶》)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是按怎样的季节顺序描述树叶的?
(2)从一片树叶中作者获得了哪些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要准确地回答这道题,我们就必须把握住文章的主旨,本文以小见大,以充满感情的描写诗化了人与自然的联系,自然界中蕴含了丰富的启示,即使一叶坠地,也隐含着深刻的哲理;同时也要抓住文章的线索。本文在观察自然时是以时间为线索。原文第三段中就有“我注视着院子里的树木,更准确地说,是在凝望枝头的一片树叶。“那是去年冬,就在这片新叶尚未吐露的地方,吊着一片干枯的黄叶”,第五段中有“春天终于来了,万木高高兴兴地吐翠”,第六段中有“你迅速长成一片嫩叶,在初夏的太阳下浮绿泛金”,第七段中有“我预测着你的未来。等一场台风袭过,天气也随之凉爽起来……你的绿意,不知不觉黯然失色了,终于变成了一片黄叶在冷雨里垂挂着。夜来,秋风敲窗,第二天早晨起来,树枝上已消失你的踪影”等句子就较好地体现了作者描写树叶的季节顺序,回答问题的第一小题也就水到渠成了。回答第二小题,就要把握文章的主旨。原文第八段中有“一叶坠地,决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变化”;第九段中有“同样,一个人的死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死,固然是人人所不欢迎的,但是,只要你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视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该感到安宁。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到的启示”等句子,这些句子,很好地回答了第二小题。
4 优化整合,准确答题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的答题,必须扣紧文本,优化整合,方能准确高效。为达此目的,特提出如下几种方法。
1.中心主旨句移用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的答题,难度大,要求高,往往事倍功半,或者废力不讨好,是高考语文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如果我们运用中心主旨句移用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解答2002年高考第21题就可以移用原文中的中心句来回答: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应在失去钟子期之后去寻找更多的新知音;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再如,2002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第11题,“对于‘作者既有自己的独特的感悟,又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渊源,试分别用一句话加以说明”。
作者的独特感悟____传统文化的渊源:____
要准确回答这道题,用原文中的语句可谓天衣无缝。说明作者的独特感悟就直接移用原文第二段中“湿了的大自然的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来回答;说明传统文化的渊源仍可直接移用原文第二段中“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来回答。
2.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既要求能够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还要求能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归纳、概括能力是一种较高的能力。要答好这类高考题,如果运用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就可以恢恢乎游刃有余地也,而再也不会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了。例如,回答2002年全国高考第20题,我们就可以运用第一段和第三段、第四段中的关键语句和关键词来组合答案:①知音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神往和渴求知音成为了华夏子孙的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②知音的传说在《吕氏春秋》、《乐府解题》等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传诵。再如,回答2002年北京高考试题第22题第2小题,也同样可以运用原文第九、十段中的关键句、关键词组合,答案可为:(1)当你生命将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该感到安宁。(2)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
3.综合分析,条分缕述法
高考考试说明要求,高考现代文阅读不但要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更要考查其综合能力。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考查表述能力。因此,我们在回答高考主观试题的时候,就要在综合分析之后,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例如,2002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第22题就可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本题答案可为:①从今年仲夏开始去年初冬____今年春天____初夏暑天____秋季____明年春天。(1)应对个体生命的自然消亡持安宁的态度。(2)生命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再如,2002年北京高考语文第21题:本文结尾,在“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的启示”之后,作者又加上一句“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这样结尾含有什么用意?请试着分析。要准确地答好这道题,就必须仔细地阅读题干,准确地理解题目要求。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根据全文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原文第二段中就有“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体会自然给我们的启示”这个主旨句。因此,本文结尾,在“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的启示”之后,再用“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来照应,同时,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述了人与自然亲切和谐生命相依相通的关系。此后我们便可以把这些内容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1)把树叶拟人化,使树叶获得了主体位置。(2)照应了“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的观点。或“表达了人与树叶具有平等地位的思想”。
3.高考信息推断题干扰项设置角度解密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作为现代文阅读测试的能力点之一,曾出现于以往的高考试卷中,但第一次以考点的形式明确提出却是2001年版《考试说明》,2002年《考试说明》予以保留。“推断”是阅读过程中一种创造性的逻辑思维活动,把它列入《考试说明》体现出命题人由过去注重知识立意向以能力立意转变的指导思想,它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进行以此推彼、以因推果、以已知推未知、以现在推知未来、以整体推知局部等以分析综合为主要特征的合理推断。近几年题型都是选择题,本文拟结合高考相关试题,重点谈谈信息推断题干扰项设置的技巧。
一 、强加因果,有悖逻辑
有时命题人从原文中截取两句看似有因果关系的信息句,通过“技术”处理巧妙地合在一起,选择项由已知结果所推断的原因或由原因所推出的结论是错误的,有悖逻辑。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10题A项:“沙尘暴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原文与此相关的信息有两处,一是“澳大利亚的沙尘暴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使新西兰火山岛上的土壤更为肥沃”,另一处是“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帮助古罗马人使用帆船从埃及运回小麦,但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回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沙尘暴固然使空气中可吸入颗粒增加,然而由于沙尘含有碱性,又可中和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减缓酸雨的发生”,由这两处信息可知,沙尘暴给这些国家带来的影响是两方面的,有利也有弊,带来的好处是“土壤肥沃,减缓酸雨的发生”。从题干的表述来看,对原因的表述是符合原文的,但由“因”而推及的“果”却是错误的,因为原文重点论述了“由于人为原因,沙尘暴已成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一大灾害”,而且表述中用了“必将”一词显得太过武断,两者并无必然的因果逻辑,这样的字眼在答题时千万不能放过,它往往就是命题人设置的干扰点之一。再如2002年高考北京卷第15题B项:“模糊理论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模糊性,所以它要用模糊的语言进行描述。”该项对原因的表述是正确的,但推断的结果有误,从原文“模糊理论力图用较为精确的数学语言和概念来描述现实中的模糊现象以及人脑中的模糊概念”可得到佐证。
二 、断章取义,架空分析
有时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故意脱离全篇内容,断章取义,架空分析,以此来检测考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10题D项:“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而不要企图去改变大自然。”本项信息来源是文章最后一段歌德所讲的话:“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从整篇文章来看,作者引用歌德话的目的是强调人不能违背客观规律,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积极地适应和改造大自然。可选项却不顾全篇内容,片面地由此推断“人类不要企图去改造大自然”,显然过分夸大了规律的客观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因为人类利用规律去改造自然,造福后代,这才是终极目的,也正是歌德这句话给人类的重要启示。再如2002年高考北京卷第15题A项:“模糊性寓于万物运动中,客观世界是在模糊与清晰的矛盾之中发展的。”文章第一段讲“矛盾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但从下文可知文章谈的都是“客观世界的模糊性问题”,选项把它理解成“在模糊与清晰的矛盾中发展”显然也是不顾全篇内容,断章取义。
三 、以假当真,超前肯定
有时命题者“无视”原文信息中“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等修饰限制语,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或者“已然”“未然”混淆,或者“或然”“必然”不分,造成以假当真,超前肯定,言过其实。如1998年高考全国卷第25题C项:“更难对付的害虫的加快出现将是转基因作物给环境带来的最大危害。”原文的相关信息是:“在美国栽种的那种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现一些更难对付的害虫。”这是一个可能判断,可选项却把它看成既成事实,显然与原文有悖。同样2000年高考全国卷第20题D项:“目前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已成为现实。”通过与原文相关信息句“但是把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是非常困难的,要使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能够变为现实,尚需要采用简单一些的方法”进行比较,不难发现,该技术目前尚处于试验阶段,该项也是以“超前肯定”为干扰。
四 、模糊范围,失之偏颇
有时命题者故意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的词语,或者缩小范围,设置陷阱;或者扩大范围,以偏概全。因此,阅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相关信息中“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到……为止、除……之外”等表范围的词语。如2001年高考全国卷第20题C项:“在汉代画像中,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就不属于神话故事。”该项与原文“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一句相悖,命题人用“凡是”一词,夸大了范围,有失偏颇,不少考生因未仔细审读而“大意失荆州”。再如2001年春季高考(京、蒙、皖卷)第20题C项:“降低汽车燃料消耗的唯一办法是使用混合燃料。”根据原文“这种汽车主要靠高于正常压力的增压器增加汽缸动力或使用混合燃料注入汽缸。这是使小型发动机充分发挥性能和提高燃料效率的好办法”这一相关信息可知,选项用“唯一”一词显然缩小了范围,因为原文提到两种方法。
五 、无中生有,失之有据
有时命题人根据原文内容有意捏造事实,无中生有,来一个似是而非的推断;或者来一个正确判断,但是这一判断不能从原文任何一处信息找到相关依据,遇到这样的选项也不能作为正确答案,因为信息的推断强调的是由此及彼,推断的前提是原文的相关信息,不能失之有据。如2002年高考北京卷第15题D项:“人能成为计算机的仿生标本,是因为人脑的模糊性大于客观的模糊性。”由这一结果反推原因,文中谈到人的思维的巧妙、经验的丰富以及艺术修养和审美观念等,而“人脑的模糊性大于客观的模糊性”在文中找不到依据,无中生有,说空了。再如1997年高考全国卷第28题D项为“散文应该反映民族文化”,命题人要求根据中国新文学的散文的“心”来推断其正误,可综观全篇,文章根本未涉及“民族文化”问题,尽管这句话本身没错,但显系命题人巧妙“捏造”,以此进行干扰。
六 、偷换概念,瞒天过海
有时命题人巧妙地利用不等值的词语来偷换原文相关信息中的词语,或增加,或遗漏,或更换,以图瞒天过海,引人入彀。如1997年高考全国卷第28题的B项和E项即属于此,题干要求就散文的“心”进行推断,而B项“散文应该内容形式统一”和E项“散文应该突破两重桎梏”虽然都是原文重点论述的内容,但类属于散文的“体”,这里命题人暗中巧妙地偷换了概念,蒙住了当年不少考生,这种干扰迷惑性大,考生必须慎之又慎。
七 、瞄准关键,故意曲解
有时命题人抓住文中某一关键信息,故意曲解,以此考查考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10题B项:“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这将使海平面逐渐升高。”该项实际上是对原文第三段的结论句“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的曲解。造成海平面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章只是讲“沙尘和水汽相遇,便能结合为云,最终化为降雨”,这不一定就能导致海平面升高,只能说明它在水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已。再如2002年春季高考卷第20题A项:“马戛尔尼使华时对鸦片贸易的存在并不知情。”该项实际上是检测考生对文章最后一句“至于马戛尔尼,使华前曾任东印度公司的要职,他不知道清政府明令禁止的鸦片一直在进行吗?”的理解,“不知道”是一重否定,反问句相当于一重否定,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即“马戛尔尼知道鸦片贸易的存在”,选项显然曲解了这一问句。
总之,信息的推断不是凭空进行的,只有在充分理解并把握文章内容的前提下,才能对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趋势作出理性的推断,它要求考生具有较高的思维品质,并能进行创造性的阅读。同时明了命题人设置选项的陷阱,破译干扰角度,做到心中有数,并以此指导解题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突破障碍,在高考竞技场上永立不败之地。
4.充分利用题干信息解答现代文阅读题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核心是“提取信息”,“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因为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十分巧妙,颇具匠心,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启示之一:题干能显示命题意图
  现代文阅读题干的设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其中,前两者是显现的;而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只有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因此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而命题意图又融于创设情境和设问角度之中,所以,通过显现条件去揭示隐性因素,就成了揣摩命题意图的必然途径。
  如1998年高考第28题:[例1]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这一题干的创设情境是“第三自然段中种太阳花的经历”,设问的角度是“这样写的作用”。要想明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首先必须明确“这是什么写法”,而这就是命题意图!本文所赞颂的并非“太阳花”,而是“玉簪花”,第三段作者写自己种又名“死不了”的太阳花,结果还是死掉了,而玉簪花却“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由此可见,作者是用太阳花来反衬玉簪花。强调玉簪花生命力之旺盛,这就是“这种写法的作用”。也就是答案的内容。
  启示之二:题干能显示答题方向
  把握方向,遵循方向,就能少走弯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这个方向来自何处?就来自于题干本身的暗示。当然,题干中的答题方向同样是非显性的,也同样需要我们对题干作出一点分析和挖掘。
  让我们来看1999年高考第21题:[例2]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题干中所说的“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显然是五种结果,形成这五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由果推因”,而这正是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方向。文中五处“有人说”十分显眼、前因后果的关系也十分明显,因此,形成答案并不困难。同样,第二问“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是“果”,那么原因是什么呢?就是第一问所批评的五种错误观点,因此第二问的答题方向便是“由因推果”,对应的就是文中“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一句,适当归纳,提取“公因式”,便能形成答案。
  启示之三:题干能显示答题区位
  答题的区位是指试题形成答案所在的语段或句子,这是保证答案准确的前提条件。信息集中在何处呢?试题的题干往往会有所显示。因此,要仔细分析题干,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位的“彼信息”,从而确定出答题的区位。
  如1997年高考第27题的题干,就有很强的暗示作用:〔例3〕对于《古文辞类纂》,作者虽然没有完全否定,但也并不是“感激涕零”的人,因为他对这部书的看法是 。
  这道试题的题干中有两个信息十分重要,值得我们来品味,一是“作者虽然没有完全否定”,其言外之意是“肯定了其中一部分”;二是“但也并不是‘感激涕零’的人”,其弦外之音是“否定了其中一部分”。它能启示我们回照原文,去理清文中作者肯定《古文辞类纂》的内容以及否定该书不足之处的内容,这样我们就能找到各自的语段或句子,这就是答题的区位,即第一、第二和第四三个自然段,作者肯定了这部书“材料丰富、能分门别类”,否定了其严守教条的思想和分类不够合理简明,这就是答案。
  启示之四:题干能显示答题方法
  答题方法包括答案应采用怎样的句式去表述、用怎样的方法去推求答案等几个方面,这同样会在试题题干中有所反映。如“例3”的题干,就能显示答案应采用的句式,因为答案含肯定和否定两面,因此需要采用题干中“虽然……但……”这样的转折复句的形式去表述答案,即“虽然材料丰富、能分门别类,但严守教条、分类不合理简明”。
再如1998年高考第27题第(1)小题:〔例4〕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作者为什么会吃惊?
  该题的设问角度是“作者为什么会吃惊”,很显然“作者吃惊”是结果,而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一题干启示我们,要用“因果解题法”中“由果推因”的方法去推导出原因,而“原因”就是答案。在原文第一自然段中与这一句构成“前果后因”关系的一句话是:“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一开”“一惊”,照应密切自然,而且也符合“一惊”所反映出的瞬间情感波澜。因此该题的正确答案就是“没几天便是立秋”。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文阅读试题的题干实在是一种十分重要而且有用的信息,认真分析并充分利用这一有效信息,将会给我们准确、快速地解答主观性试题带来莫大的帮助,会使我们获益匪浅。
5. 科技文阅读命题特点及解题方略
研究近十年的高考语文试题Ⅰ卷的科技文阅读的命题特点,寻求解答此类试题的方略和技巧,对指导高三学生的备考应试是很有意义的。
1. 命题特点
1.1. 命题材料及其特点:
纵观近10 年的高考语文试题Ⅰ卷小阅读命题,其选材除1993年和2001年分别选用了论述“创造思考教学”和题为《铜奔马正名》的社会科学类文章(前者为教育学论文,后者为考古学论文)以外,其余8年所选的材料均为自然科学小论文或科技说明文,这些科技类短文具有二个特点:
1.1.1.紧紧跟踪现代高科技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例如,1994年所选的关于哺乳动物的远古“亲戚”是一种外形像蜥蜴的名叫四角龙的爬行动物的研究和推断,便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米切尔· 洛林于1990年才宣布的研究成果;1997年所选的是论述肠脑与颅脑区别、成因及联系的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1998年所选的是转基因作物的最新研究,属于生命科学;2000年所选的是关于降低光速的方法及应用前景的物理学前瞻性研究论文;2002年所选的是关于沙尘暴的成因、作用和危害等方面研究的生态环保类论文。
在选取各领域最新的最前瞻的研究成果当中,尤其青睐生物学、生命科学的研究领域,如1994年的“四角龙”研究,1998年的“转基因作物”研究,1999年的冬眠机制及人类冬眠的可能性和现实意义的研究,都是上世纪末最前瞻的科研成果。所以,高三科技文阅读的备考一定要注意现代最新最前瞻的科研成果,如载人航天、激光技术、厄尔尼诺等科技动态,尤其要关注生物遗传与发展的研究,如DNA技术、克隆研究、人眼角膜等领域的最新发展。
1.1.2.密切注意影响人类生存的引人注目的科技动态。像1996年关于用酒精制造纸浆的造纸工艺的说明文,是有关影响人类生存的环保型工业生产的话题;1998年的转基因作物研究是解决人类未来生存问题的重点研究;1999年关于人类冬眠可能的研究是基于目前一些重大疾病如癌症的医疗尚未突破而开展的;至于2002年的沙尘暴研究,则与目前全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生态恶化密切相关,而且非常引人注目。
1.2.命题形式及考点:尽管科技文测试的内容多种多样,涉及化学、物理、生物、医学、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但命题形式一直是4道“四选一”式的单项选择题。其中考查关键词解释一道题,考查重点句理解一道题,考查信息筛选一道题,考查科学推断一道题。
1.3.命题难度及考查重点:贯彻素质教育的需要,科技文阅读命题难度稳中有降,重在考查信息筛选和阅读理解的准确性,不考自然科学本身的专业知识。
2.解题方略
2.1.整体认知,分段把握。这就是从整体上着眼,按段落分布,通过反复阅读全文及题目要求而整体向前推进的解题方法。其中的“整体认知”,是就全篇而言,是带有全局性质的大略理解和把握,通过段落理解而达到把握全文内容、领悟全文主旨;其中的“分段推进”,就是在充分了解阅读文段和命题指向、解题要求以后,逐段把握内涵,按对应句段,仔细比较,判别选项正误的方法。以2002年科技文阅读试题为例,先“整体认知”,弄清《沙尘暴》一文共有5个自然段。其中第①自然段总说沙尘暴的本质特征及价值;第②③自然段不仅从地质史上说明沙尘暴的成因,而且以典型例证和全球水循环系统说明沙尘暴的作用和价值;第④⑤两个自然段重点说明人为因素使沙尘暴灾害加剧。全文以歌德说过的“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一句名言结束全篇,昭示全文主旨。在此基础上,浏览四道问题,宏观了解每道命题从什么角度考什么能力,有什么要求,相互关系是什么,然后“分段推进”,逐一解答。
2.2.定位对比,相互印证。科技文阅读,抓住了主旨以后,对其大概内容已基本清楚,但要达到洞察幽微,辨识细节,尤其是准确理解某一关键词、关键句,还须“定位对比”,让关键词、关键句,或者是解释关键词、关键句的试题备选项回到原文相关语境之中,与相关的词或句“定位对比”,通过校正谬误、印证偏差,选出或对或错的选项。
仍以2002年科技文阅读试题为例,其中的第7题问“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重点考查《考试说明》所要求的“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明白“下定义”与“作解释”的区别:前者必须揭示“重要词语”所表示的概念的本质内涵,后者则可以揭示非本质内涵;前者不许用比喻的或循环的解释方式,后者则可以;二者都解释“重要词语”的某些特征,但因前者触及概念的本质而比后者更准确。在此基础上,运用“定位对比,相互印证”的方法,逐一核对选项,确定答案。A项说沙尘暴是“天气现象”,其形成原因是“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了“空气浑浊,能见度小于千米”,这与原文第①自然段“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的意义,尤其是该句所揭示的沙尘暴作为一种天气现象的特征完全一致,故知A项对沙尘暴的解释是准确的。B项说“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通过“定位比较”,可知此项就是原文第①自然段最后一句话的前两个分句的照录,但仔细辨认该句意义可知,这只是对沙尘暴的一种描述性解释,而不是揭示其本质特征的真正意义上的解释,故予以排除。再看C项,将它“定位”在原文第③自然段的语境之中,找出对应句,即该段第一句“相互印证”,可知C项与原文意思不符,因为风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只是有一部分“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而形成沙尘暴。这是对沙尘暴形成原因的说明,并没有解释沙尘暴作为一种天气现象的本质特征。D项说“沙尘暴是那些颗粒适中的粗沙和细沙被大风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形成的”,与原文第②自然段“颗粒适中的……沙漠”一句作“对比印证”,并结合该段语境可知,此项所依据的原文实际上是说明地质史上“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进行筛选分类”以后所形成的第二种地质形态(其中第一种是戈壁滩,第三种在中国就是黄土高原,在新西兰就形成了火山岛上更为肥沃的土壤),所以,D项是说明沙漠形成的原因,虽与沙尘暴有关,但不是对沙尘暴作为一种天气的解释。
2.3.信息追踪,逐项排查。信息论认为,信息是指用符号传送的报道,而报道的内容是接受符号者预先不知道的。追踪、筛选并整合科技文中的重要信息,是科技文阅读的重要目的,所谓“重要信息”,就是文中提出的新概念、新知识,对新概念、新知识的解释与阐述,以及文章着重说明的内容、着重论述的对象或作者暗示的写作意图及观点倾向。
所谓“信息追踪”,就是按照题目要求探索文章语言因素,准确判断出选项对原文相关信息的理解、判断是否严密、是否全面、是否有依据。为此,必须弄清命题人编写错误选项的几种手法:①删减法:故意删掉原句的有关成分,如必不可少的定语、状语等,使选项与原文对应句相比,或表达范围扩大,或意义内涵扭曲。②调序法:故意调换词序或语序,使句意发生变化。③替换法:故意将因果互换、主客颠倒;或以部分代全体,或以整体代局部;或将现实当推测,或将必然当可能;或者张冠李戴,极具迷惑性。④缺漏法:故意缺漏某一方面的内容,造成以偏概全。⑤添加法:无中生有,或在相关的信息中添加望文生义的理解,并与正确信息杂糅在一起,造成迷惑。
在弄清了错误选项的迷惑特征以后,再逐项审查,不难确定正确答案。还以2002年第8题为例,题干问“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此题所考的能力是《考试说明》中要求的“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所谓“重要句子”,就其作用而言,是包含着重要信息的,关乎到考生对全文意义把握的句子。此题所问的句子就是一句内涵比较丰富、意思比较含蓄、需要仔细领会的“重要句子”,所供的四个选项都与“全球生态平衡”有关,其中A项说“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这既是原文第①自然段第二句“沙尘暴……其实古已有之”和第三句“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基本照录,又是第③自然段末句“由于沙尘含有碱性,又可中和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减缓酸雨的发生”,和第④段全段内容的照应和总结,所以说A项是符合原文意思的,应予以排除。C项说“沙尘含有碱性,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从而减缓酸雨的发生”,也与原文第②段末句的意思完全一致,只是把原文主动句变成了使动句,将“中和”变成了“平衡”而已。D项说“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与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是对原文第③段第三句的简化表述,故知也是正确的。而B项说“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对照原文第①自然段第二句、第②自然段第一句后半部分和第③自然段全段内容可知,此项有三个错误:①“错误替换”,即故意将沙尘暴形成的两个要素——“强风”和“大量沙尘”,与风力对沙尘“作中长距离的输送”以后,使沙尘积聚而形成黄土高原(在中国)和肥沃土壤(在新西兰)的“大自然工程”的结果相混淆;②“不当删减”,即故意将原文第①自然段末句“它(指沙尘暴)……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中的“占有一席之地”删掉;③“张冠李戴”,即故意将原句主语“沙尘暴”换成“沙尘”。所以,B项的错误是严重的,却又是十分隐蔽的,须仔细分辨、认真对比,才能拨开迷雾,辨识谬误。
2.4.主旨辐射,全文照应。阅读科技文,在“整体认知”,把握全文基本内容和文章主旨以后,不妨以主旨烛照试题,通过“全文照应”的方法,既可判断选项,又可核对答案。以2002年第9题和第10题为例,第⑨题问“下列对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既考查信息筛选的能力,又考查宏观把握全文意旨和写作意图的能力,答案是A。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领悟全文意旨基础上,运用“主旨辐射”法烛照试题选项。文章最后二段多次提到“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一连串的灾害也就由此产生”、“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等信息,已十分清楚地昭示考生:“加剧沙尘暴灾害的原因”肯定与人的活动有关,纯自然的因素固然是它形成的原因,但绝不是它加剧(注意“加剧”二字)的原因。以此烛照四个选项,惟有A项是表述纯自然的因素,其余三项都是表述人为因素造成的后果,据此可知此题答案非A莫属。
再看第⑩题,此题重点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是现代文阅读试题中一项很重要的能力考查,可检测考生是否领悟了文中的隐含意义。解答此题,关键是通过“全文照应”的方法逐一核对试题选项,判断各选项的推断是否有依据,是否合乎逻辑,有没有“以偏概全”,有没有“把特殊现象当作普遍规律”,有没有“无中生有,主观臆断”等毛病。此题A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或者说所谓的“依据”就是第②自然段第三、四句“澳大利亚的沙尘……使新西兰火山岛的土壤更为肥沃……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但只要我们以全文主旨“烛照”这两句,再通过“全文照应”法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便可知该句仅仅是例证沙尘暴“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的个别举例,其中第四句“但是”之后的意思还是强调沙尘被远距离输送给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带来的空气影响。所以,A项是把个别现象夸大为必然规律。B项“推断”是根据原文第③自然段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最终化为降水”,但这个“根据”得不出B项的推断,因为“证据不足”。D项的推断似乎符合文章意旨,其依据是原文末段歌德的那句话,实际上是考查考生对这句名言的言外之意的准确理解。判断这一选项,一定要通领全文,尤其要仔细对照理解第④自然段与第①②③自然段的内容,才能准确领悟引文的意义,并不是说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只是警示人们在大自然面前不要犯错误,不要继续加剧沙尘暴的灾害。所以说D项是一项迷惑性很大的错误判断。而C项,依据原文中多次申述的“人类的活动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推断出“人类也就完全有能力减少这种危害的发生”,完全是基于全文中心主旨的推断,符合写作意图,也照应了全文内容,是唯一正确的选项。
高考语文试题Ⅰ卷中以“四选一”形式命制的小阅读试题,不论选用社会科学还是选用自然科学类文章,其考点、题型、题量、分值都是一样的。只要我们把握命题特点,掌握解题要领,这种试题是不难解答的。但需要反复强调的是,如果说Ⅱ卷大阅读命题着重考查思维的深刻性、分析的透彻性和联想的广泛性,那么,Ⅰ卷小阅读则着重考查思维的逻辑性、理解的准确性和推断的严密性。解答前者要敢于在文章之外寻求答案,解答后者要坚信“答案就在文章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