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www.5156edu.com
在线成语词典 在线新华字典 工具下载 地理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课外读物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会员区
所在位置:高考专题复习系列(1-33) >>高考专题复习(二十六) 文言文阅读 :理解词语和句式上一页 下一页     
 

高考专题复习(二十六) 文言文阅读 :理解词语和句式


(一)、理解词语和句式
教学内容——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知识要点]
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所谓“浅易”文言文,大致可以用以下几个标准来衡量。
第一,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非常用词出现的机会极少。此外,名物典章制度等专门术语也很少运用。
第二,从文章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以及一般性的词类活用。文言虚词的运用也以常见的典型的用法为主。
第三,从文章的体裁上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一般说理等形式,而不是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之类的作品(如《文心雕龙》)。
第四,从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
第五,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如先秦两汉散文与唐宋八大家之类后世古文家(不是骈体文作家)的作品。
不过由于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自身的要求,并非所有浅易文言文均可用作考试的材料。大致说来,文言文阅读的命题在选取文段时常有这样一些考虑:语言规范标准,却又不刻板雷同;内容深浅适中,但又含有较深的意蕴;文笔流畅多彩,决不晦涩单调;风格雅正典范,却又不千篇一律;设题之点较多,而又能分出深浅层面;总体难易适度,无过难或过易的地方。此外,选段还应和学生应该具备的文言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教学重点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量大的是词汇。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要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必须做到能够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实词的词义。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又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2.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
3.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宇;
4.理解和掌握实词活用的多种形式。
教学设想
1、 本考点重平时积累,课前印发《实词表》、《通假字表》等,学生强化记忆
2、 采用点拨法、归纳法等
3、 课堂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解说
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古今汉语的同形词语,只有一些基本词(“天”、“地”、“山”、“水”等)和一些专有名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大多数都有了变化。或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或感情色彩不同。有的变得完全不同,如“汤”、“烈士”、“爪牙”(古代指武臣,无贬义);大多数情况则是,一些多义词语,只是其中一两个义项古今相同,其他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比如“伐”古今都有“砍伐”、“讨伐”的意义,但古代还有“功业”、“自我夸耀”的意义。另外,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词,古代都是一个词组,意义自然也就相差很大。如“祖父”、“形容”等。阅读文言文,如果不注意古今意义的差别,以今度古,望文生义,就很易出错。下面将常见的古今异义词语,按单音和双音两类分列于后,括弧内注明古义或古代才有的意义。对古代是词组现代是双音词的不再加以说明。
单音词
被(遭受,覆,盖,通“披”) 兵(武器,军事) 除(建筑物台阶,任命官职)
床(一种坐具) 存(思念、爱抚) 党(古代居民组织,偏袒)
豆(古食器) 多 (称赞) 伐 (功业,自夸) 访(咨询) 坟(土堆,高大,古代名著) 讽(背诵,委婉劝告) 封(疆界,筑土为坛祭山神,分 封) 国 (国都,城邑,封地,地方) 购(悬赏捉拿) 河 (专指黄河) 过(访问) 恨(遗憾) 集(栖止) 几(希望) 假 (借给,借助,宽容) 江(专指长江) 揭(高举) 就(靠近, 完成) 窃(表自谦) 穷(困窘,竭尽) 劝(勉励) 却 (退,推辞,回头) 去(离开,相距) 让(礼让,责备) 稍(渐渐) 少(稍微) 身(自身) 是(这) 适(前往) 树 (种植,培养) 速(招来,邀请) 汤(热水,开水) 涕(眼泪) 偷(得过且过) 臭(气味) 厌(满足,吃饱) 再(两次,第二次) 造(到……去,成就) 贼(祸害,残害) 遮(拦住) 走(快行)
双音词
百姓(百官) 卑鄙(地位低微、见识鄙俗) 处分 (处置,安排) 从容(语言得体) 聪明(听力好与眼力好) 大块(自然界) 地方(土地的纵横) 独立(单独或孤独站立,超群不凡) 反复(改变以往局面,书信来往) 放心(散失了的志意) 非常(意外情况) 风流(有功绩而又有文采,流风余韵) 逢迎(迎接) 感激(感动奋发) 光景(光阴) 故事(往昔的事,旧例) 横 行(纵横于四方而无所阻挡) 交通(勾结,彼此相通) 结束(整装,装束) 经济(治理国家) 舅姑(公公与婆婆) 具体(具备形体) 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可怜(可爱,可惜) 烈士(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 美人(妃嫔) 莫非(没有……不是) 南面(登上帝王之位) 便宜(因利乘便) 其实(它的果实,他[或它]的实际) 妻子(妻子和儿女) 亲戚(父母家人,族内外亲属) 秋天(秋季的天空) 青春(春天) 人民(百姓) 三尺 (指剑,指法律条文) 山东(崤山以东,太行山以东,华山以东) 身体(亲自实行) 首领(头和脖子) 书记 (主管文书的官员) 虽然(虽然这样,即使这样) 提纲 (抓住纲领) 同志(志向情趣相同) 突出(突然出现) 文法(法令或法令条文) 文章(法律条文,文彩) 无 赖(无所依恃,无聊) 无论(不要说) 无日(没多少日子)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家畜) 县官(指天子,指朝廷或官府) 消息(消失和生长) 行李(外交使者) 形容 (形体和容貌) 学者(学习的人) 颜色(容貌) 野人 (居住在郊野的种田人) 一贯(用同一原则、理论贯彻始终) 一再(一次和两次) 以为(把……看作,使……成为) 殷勤(诚挚而恳切) 因为(因此作……) 影响 (影子和声响) 鱼肉(残害与欺凌) 于是(在这……) 丈夫(成年男子,泛指男人) 丈人(对男性长者的尊 称) 爪牙(武臣,泛指辅佐之人) 政治(政事) 指示 (指出来让看) 智力(智慧和力量) 中国(泛指中原地区) 祖父(祖辈和父辈) 左右(侍从人员)
2.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这种语言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是存在的,但在文言文中表现得更为普遍,更为突出。理解文言文的词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在上下文中准确把握多义词的特定含义。课本编者列出的340个常用文言实词都是多义词,应是学习的重点。在这340个实词中,出现频率更高所含义项较多的又是下面100个实词。
拔、拜、暴、报、被、比、鄙、敝、兵、薄、策、察、乘、除、从、殆、当、度、恶、伐、访、放、封、覆、负、盖、固、顾、故、观、国、忽、华、会、或、几、羁、及、疾、济、假、兼、间、简、见、将、藉、就、咎、举、遽、觉、堪、克、旷、临、略、蒙、靡、莫、屏、窃、倾、穷、趋、却、再、身、审、实、适、属、数、徒、望、微、危、文、闻、向、相、谢、信、行、幸、许、恤、益、因、引、遇、援、责、直、至、致、质、著、卒、族。
3.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
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含古今字),既关系到对文言文的确切认读,又关系到对词句的正确理解。因为所用通假字在文中所表达的意义不是该字本身的意义,而是所通“本字”的意义。只有识别其通假的身分,明了其所通的本字,才能作出恰当的解释。通假字之于本字,大部分是同音字或音近字(这是就古代读音而言的),只有少数是形体或偏旁相近。通假字的读音,一般可按所表示的本字的现代读音来读。现将中学语文课本古代诗文中的常见通假字及其读音、意义分列于后。
[备用资料一)
通 假 字 读音 意 义 例 句

亡——无 WU 没有 河曲智叟亡以应
尔——耳 er 相当于“罢了” 无他,但手熟尔
见——现 xian 显露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说——悦 yue 愉快 学而时习之,不变说乎!
汤——烫 tang 用热火焐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坐——座 zuo 坐位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直——值 zhi 价钱,代价 系向牛头充炭直
反——返 fan 回来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惠——慧 hui 聪明 甚矣,汝之不惠
厝——措 cuo 放置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帖——贴 tie 粘附 对镜帖花黄
火——伙 huo 同伴 火伴皆惊忙
诎——屈 qu 弯曲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衡——横 heng 跟“竖”“直”相对 左手倚一衡木
简——揀 jian 挑选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竦——耸 song 高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衡——横 heng 梗塞,不顺 困于心,衡于虑
拂——弼 bi 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
属——嘱 zhu 嘱托 属予作文以记之
徧——遍 bian 普及,普遍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错——措 cuo 放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仓——苍 cang 青色,灰白色 仓鹰击于殿上
虚——墟 xu 集市 之虚所卖之
食——饲 si 喂养 食之不能尽其材
邪——耶 ye 相当于“吗” 其真无马邪?
还——旋 xuan 回转、掉转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不——否 fou 不,不是 或师焉,或不焉
奉——捧 peng 捧着 臣愿奉璧往使
庭——廷 ting 朝廷 拜送书于庭
案——按 an 察看 召有司案图
孰——熟 shu 仔细,周详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缪——穆 mu 表人名 自秦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质——锧 zhi 古代斩人的刑具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
禽——擒 qin 捕捉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卒——猝 cu 突然,仓促 五万兵,难卒合
住——驻 zhu 驻扎 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
炎——焰 yan 火焰 烟炎张天
雷——擂 lei 敲击 雷鼓大震
而——尔 er 你,你的 而翁长铨
内——纳 na 放人 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
贾——价 jia 钱 如有所营,予佐尔贾
识——帜 zhi 标记,记号 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识——志 zhi 记住 汝识之乎
父——甫 fu 表人名 长乐王回深父
函胡——含糊 hanhu 声音重浊模糊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莫——暮 mu 傍晚 至莫夜月明
有——又 you 又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生——性 xing 资质,禀赋 君子生非异也
知——智 zhi 智慧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受——授 shou 教授、传授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距——拒 ju 把守 距关,毋内诸侯
要——邀 yao 邀请 张良出,要项伯
倍——背 bei 违背 愿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蚤——早 zao “晚”的反义词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益——溢 yi 涨水 瘫水暴益
酤——沽 gu 买酒 酒酤于市
芸——耘 yun 除草 植其杖而芸
得——德 de 感恩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与——欤 yu 相当于“吗” 可得闻与
蜯——蚌 bang 河蚌 民食果 蜯蛤
向——响 xiang 发出响声 砉然向然
卻——隙 xi 空隙 批大卻,导大窾
盖——盍 he 何,怎么 技盖至此乎
善——缮 shan 修治,拭擦 善刀而藏之
俾倪——睥睨 bini 斜着眼睛看 俾倪,故久立与其客浯
决——诀 jue 离别 辞决而行
乡——向 xiang 朝向 北乡自刎
支——肢 zhi 人的四肢 四支僵劲不能动
从——纵 zong 合纵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景——影 ying 影子 赢粮而景从
鉏——锄 chu 农具 鉏耰棘矜
棘——戟 ji 古代兵器 鉏耰棘矜
倔——崛 jue 突起,兴起 倔起于阡陌之中
厌——餍 yan 满足 暴秦之欲无厌
孅——纤 xian 精细 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
畜——蓄 xu 积蓄 故其畜积足恃
罢——疲 pi 疲惫衰弱 罢夫羸老
廪廪——懔懔 lin 危惧的样子 而直为此廪廪也
殴——驱 qu 驱赶 今殴民而归之农
县——悬 xuan 悬挂 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女——汝 ru 你 三岁贯女
取——娶 qu 娶妻 终老不复取
帘——奁 lian 梳妆匣 箱帘六七十
卻——隙 xi 隔阂、嫌怨 令将军与臣有卻
裁——才 cai 刚刚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翼——翌 yi 明(日、年) 翼日进宰
唱——倡 chang 倡导 所主唱之三民主义
录录——碌碌lulu 平庸无能 公等录录
辟——避 bi 躲避 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堕——隳 hui 毁弃 堕军实而长寇仇
列——裂 lie 裂开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尊——樽 zun 酒器 一尊还酹江月
沈沈——沉沉chen 深沉 暮霭沈沈楚天阔
淬——粹 cui 淬火 使工以药淬之
陵——凌 ling 欺凌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振——震 zhen 惊恐 燕王诚振怖王之威
还——环 huan 环绕 秦王还柱而走
绌——黜 chu 罢免官职 屈平既绌
离——罹 li 遭遇 “离骚”者,犹离忧也
指——旨 zhi 旨趣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质——贽 zhi 见面礼 厚币委质事楚
被——披 pi 披散着 被发行吟泽畔
濯——浊 zhuo 混浊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契——锲 qie 刻 遽契其舟
觭——奇 qi 奇异 当时虽觭梦幻想
陼——渚 zhu 水中小块陆地 朝发枉陼兮
怳——恍 huang 恍然 怳惊起而长嗟
4.识别和掌握实词活用的多种形式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变了读音。词类活用主要是为了收到简练、鲜明、生动的效果。下面是几种主要的活用情况。
(1).名词活用
①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思仍和这个名词本身的意思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如:沛公军霸上(军:驻扎);二月草已芽(芽:发芽);进城梯而下之(梯:架梯);冬雷震震夏雨雪(下雨、下雪)。
②活用为使动词。其特点是必带宾语,是兼语式的简化,翻译时必须恢复成兼语式。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wang之(王:使……为王)。
③活用为意动词。活用为意动词,也必须带宾语,但这个表意动的名词和宾语并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主语”把“宾语”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孔子师郯子”,译成“孔子把郯子当作老师”。
④直接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
例如:“猱进鸷击(像“猱”、“鸷”那样,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
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表示动作行为的地点);
操军破,必北还(向北方,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而乡邻之生日蹙(一天天,一天比一天,表示情况的逐渐变化);
日啖荔枝三百颗(每天,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
(2).动词活用
①活用作名词。即这个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它前面有“其”字或“之”字。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来到这里的人);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出产的东西:入:收入的财物)。
②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事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一般说来,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多属使动用法。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之:使之活);可烧而走也(走:使……逃跑)。
③意动用法。意动用法就是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意谓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意动用法多数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例如: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谢,公子怪之(怪:以……为可怪)。
(3).形容词活用
①活用为名词。活用为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不是表事物的某一性质状态,而是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它和动词活用为名词一样,一般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例如:“与少(少数人)乐乐,与众(多数人)乐乐,孰乐?”“兼采百花之长(长处)而去其短(短处)。”“与苍梧太守有旧(旧交)。”
②活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如:素善留侯张良(善:与……友善)。
③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其特点与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基本相同。如:大王必欲急臣(急臣:使臣着急);足以荣汝身(荣汝身:使你荣耀)。
④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例如:我妻之美我者(美我:认为我美);成以其小,劣之(劣之:认为它很差);且庸人尚羞之(羞之:把这件事当作羞耻。)
(4).数词活用
①数词有时可活用为动词。如: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怀有二心)。
②活用为形容词。如:用心一也(一:专一)。
5、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的数量较大,而且常常多义,用法较灵活,因此,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就成为阅读文言文的第一个难关。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掌握正确的方法是推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含义的关键。
推断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方法
一、联想推断
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例如:
不以外夷见忽。
[简析]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来时,府吏见叮咛”来推断。“见”是第一人称代词“我”之意,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也可以联想成语推断。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例如:
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简析]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二、语言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例如: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简析]①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②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三、辨析词性推断
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例如:
①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②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简析]①句也为对仗句,“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②句也为对仗句,“帽”与“环”相对,“带”与“腰”相对,“带”为动词,“腰”也为动词,“腰佩”之意。

四、语法分析推断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
辨析下列一组“信”字的用法
①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②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③ 信义著于四海
④ 怀信亻宅 傺
[简析]①句“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进而推断它为“确实”之意。②句“犹”是副词,作状语,“信”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动词,为“相信”之意。③句“著”为谓语动词,“信义”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为名词,故“信”为“信誉”之意。④句“怀”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所以“信”为“忠诚”之意。

五、语境分析推断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例如:
辨析下面一组加点字的实词义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简析]①的“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②句中的“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
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例如:
辨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
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简析]两句话同出苏轼的《石钟山记》,大多数同学把两个“言”,都理解为“说”。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此“言”为“叙述”之意。②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渔工水师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不是不能说,而是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此处的“言”应理解为“记载”较为准确。





二、专题训练(高考秘籍139、141、143、144页)
补充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逖少孤,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时帝(元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屯于江阴,起冶铸兵器,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遂克谯城(豫州治所)。数遣军要截石勒,勒镇戍归附者甚多。时赵固、上官已、李矩、敦默等各以诈力相攻击,逖遣使和解之,示以祸福,遂受逖节度。逖爱人下士,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由是黄河以南尽为晋土。河上堡固(小城堡,又称“坞”)先有任子在胡者,皆听两属,时遣游军伪抄之,明其未附。诸坞主感戴,胡中有异谋,辄密以闻,前后克获,亦由此也。其有微功,赏不逾日,躬自俭约,劝督农桑,克己务施,不畜资产,子弟耕耘,负担樵薪。又收葬枯骨,为之祭,百姓感悦。石勒不敢窥河南,使成皋修逖母墓,因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晋书·祖逖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 遑:闲暇,功夫
B.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 遇:碰上
C.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滋:滋长,发展
D.逖不报书,而听互市 报:回复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 避地:迁地以避祸患
B.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 部曲:私家军队
C.遂受逖节度 节度:节度使,官名
D.河上堡固先有任子在胡者 任子:任官的子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又收葬枯骨,为之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C.“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D.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4.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祖逖“收复治理河南”措施的一组是( )
①中流击楫而誓 ②数遣军要截石勒
③逖遣使和解之 ④逖爱人下士
⑤躬自俭约,劝督农桑 ⑥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5.下列对祖逖事迹的叙评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祖逖年轻时就有远大志向,晋室南渡后,他立志澄清中原,与刘琨同被共寝,互相勉励,闻鸡起舞。
B.祖逖向元帝建议北伐,元帝对他大力支持,任命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他大批物资、兵器。祖逖率众渡江,中流击楫而誓,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决心。
C.祖逖克复谯城,多次遣军要截石勒,收编赵固等人,对任子在胡者进行严厉打击。终于使黄河以南尽为晋土。
D.祖逖爱人下士,躬自俭约,劝督农桑,并要子弟参加劳动,因而深得百姓爱戴。他允许与胡人互市,获利十倍,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6.翻译下面语句
①胡中有异谋,辄密以闻。

②子弟耕耘,负担樵薪。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2题。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年十七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姊,乡里称其敦睦。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秦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固辞不受。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谕而遣,一无所纳。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郡境翕然,威信大著。视事三年,征还为抚军中兵参军。
齐初,为宁朔将军、钱塘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遗,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天监六年,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居身俭素,床施蘧篨屏风,冬则布被莞席。夏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年逾九十,强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力于仁义,行己过人甚远。众威服其仁义。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十七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 干:才能。
B.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 宾:宾客。
C.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 去 官:离任。
D.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 劝:勉励,提倡。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 B.休仁以为司徒参军
C.郡境翕然,威信大著 D.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长借官空车厩居焉 人多异焉
B.以治干称 躬耕以养弟姊
C.收入常多于邻境 力于仁义
D.言之明帝 追载缣帛以送之

10.以下全能表现孙谦政治才能的一组是( )
①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 ②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
③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 ④郡境翕然,威信大著
⑤治烦以简,狱无囚系 ⑥每去官,辄无私宅
A.①②④⑤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⑥

11.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孙谦因为父亲担心自己将来有一天会离开所居官职,就躲避到历阳,从事耕作以养活弟妹。
B.孙谦在做巴东、建平二郡太守时,对于原先抢掠的蛮人,都将他们释放回家。
C.孙谦在做宁朔将军、钱塘县令时,用简便的方法处理繁杂的事务,狱中没有关押的罪犯。
D.孙谦在晚年依然努力实行仁义,自己所做的超过一般人很多,大家都很敬佩他。

12.翻译下列语句
①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

②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
附:参考答案
1.B[遇,应解释为“对,对待”。《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
2.C[节度应解释为“布署,节制调度”。]
3.C[“因起舞”中的“因”:于是;“因河为池”中的“因”:依靠,凭借。A项中的“虽”都解释为“即使”。B项中的“为”都是介词,“替”。D项中的“而”都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D[注意,这一题的题干中的要求是“措施”。]
5.D
6.(参考)①胡人那边有什么特别的谋划,就秘密地将消息使祖逖知道。
②子弟们都亲自耕田锄草,挑担砍柴。
7.B[这道题可以通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意义。A、C、D项在所处语境中词义的解释都是正确的。B项中,根据语法关系“宾”用在表否定的“不”之后,应为动词;其次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孙谦认为少数民族不服从的原因是以前的长官对他们有失礼仪,应解释为“服从”。]
8.B[B项中的“以为”在古汉语中有两种用法:一是“以……为”的形式,可以理解为“把……当作”或“任用……做”等;二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可以理解为“认为”。而文中王休仁是任用孙谦做司徒参军,由此可以判断B项为正确答案。]
9.D[A项中两个“焉”意义不同,第一个为代词,代指住的地方,可译为就住在那里;第二个为助词,不译。B项中第一个“以”表原因,第二个“以”表凭借、方式。C项中第一个“于”表相比之义,第二个“于”表在某方面。D项中两个“之”都代指孙谦。]
10.C[②句是讲孙谦的前任官员们常采用的管理方式,非孙谦本人事迹;⑥句是写孙谦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写他的清廉。此两句不合题旨要求,可排除。①句是对他初任句容县令政绩的概括,此句中的“神明”,④句中的“威信大著”都以为政的结果从另一面表现了他的政治才能。③与⑤句皆直接描写他为政的措施,是他政治才能的表现。]
11.A[A项叙述不合原文意思,原文中“父忧去职”指因父亲病丧他离职,此项中错误理解为“父亲担心”;另一方面,此项中“躲避”之说不当,原文为“客居”于某地,即所住之地非自己的家乡。]
12.(参考)①孙谦将去上任,官方下公文让他募集一千人跟随他赴任。②自己俸禄中出于本郡官吏百姓的那部分,他都免除不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