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www.5156edu.com
在线成语词典 在线新华字典 工具下载 地理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课外读物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会员区
所在位置:海淀区2007年语文高考复习方案(1-8专题) >>海淀区2007年语文高考复习方案第二专题上一页 下一页     
 

高三阅读专题:走近孔孟
【范文品读】
一、《史记·孔子世家》里的孔子
1、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2、明年,孔子自蔡如叶。叶公问政,孔子曰,“政在来远附迩。”他日,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孔子闻之,曰:“由,尔何不对曰‘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3 、去叶,反于蔡。长沮(jù)、桀溺耦(ǒu两人并耕)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彼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欤?”曰:“然。”曰:“是知津矣。”桀溺谓子路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子,孔丘之徒与?”曰:“然。”桀溺曰:“悠悠(论语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而谁以易之?且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参与变革)也。”
4 、他日,子路行,遇荷蓧丈人,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以告,孔子曰:“隐者也。”复往,则亡。
5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读写练习
1、给上面材料1中画横线的句子加标点符号。
2、结合文段内容,解释选段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3、将选段“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翻译成现代汉语。
4、对选段1、3中孔子的形象作三言两语的点评。
5、查成语词典,解释“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意思,写一段评价孔子的话,用上“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二《论语》选读
(一)万世师表
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卓然,卓越、突出的样子)。虽欲从之,末由(dí,通“迪”,道路。引申为解决问题的办法,途经)也已。” (《论语·子罕》)
2、叔孙武叔(鲁国大夫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诽谤)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不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副词,只,仅仅)见其不知量也!” (《论语·子张》)
3、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谦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智),一言以为不知(智)。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由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导)之斯(就)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如果夫子被封为诸侯或者得到封邑而成为卿大夫,那就像我们所说的:叫百姓立于礼百姓就会立于礼,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附,发动百姓百姓就会团结协力)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论语·子张》)
4、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读写练习
1. 颜渊等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赞美孔子的才德无可企及,请从选段中画出这样的句子。
2.写一段表达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敬仰之情的话,尽量用上画出的句子。
(二)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2、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4、子曰:“君子不器(器皿,这里作动词)。”《论语·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6、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7、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8、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论语•季氏》
读写练习
1、 解释上面语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 、翻译1、7两句。
3、以“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中心写一段话,要求先解说句子意思,再表明自己的看法(不少于150字)。
(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子曰:“人而(如果)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輗(ní大车辕端与衡相接处的关键),軏(yuè置于车辕前端与车横木衔接处的销钉),輗軏:比喻事物的关键。
2、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kēng kēng气量小而固执)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矣。”《论语·子路》
3、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假如百姓不相信国家,那么国家就不可能站住脚)。”《论语•颜渊》
读写练习
1、给选段1加标点符号。
2、假如以“诚信”为题,这三个选段中与之关联最紧密的句子是那几句,各从哪一个角度阐释“诚信”的?
(四)孔子语录
*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2.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论语•里仁》
3.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论语•里仁》
4.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慧)。” 《论语•里仁》
5.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论语•里仁》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7.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8.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雍也》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10.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11.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12.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论语•述而》
*13.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
*14.子曰:“岁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论语•子罕》
*15.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16.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17.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论语·述而》
*18. 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19.子曰:“人能弘(扩大,光大)道,非道弘人。” 《论语•卫灵公》
20.子曰:“躬自(自身、自己)厚而薄责于人(指严于要求自己,而少要求别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读写练习:
1. 背诵标有*的句子。
2. 请给上面句子中的黑体字注音,并解释其意思。
3. 解说“巧言令色,鲜矣仁!”的意思,然后谈谈你对这这句话的理解。
4. 举出历史上三个能够当得起“岁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的人物。
5. 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写一段议论性的话,用“从……的角度说,从另一个角度说”的方式展开。
三、《孟子》选段
(一)得民心者得天下
1、《齐桓晋文之事》第五册(读此文模仿高考题型自己编制练习题)
2、《庄暴见孟子》第五册(课后练习)
3、《孟子见梁惠王》第五册 (课后练习)
4、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广野)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通“雀”)者,鹯(zhān猛禽)也;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孟子·离娄上》第九章
5、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读写练习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 今王鼓乐于此。   
② 其如是,孰能御之?    
③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④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⑤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⑥ 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2、评析选文4所体现的孟子的论辩特点。
  (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空)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行),哀哉!《孟子·离娄上》
译文:自己残害自己的人没法和他谈什么善言,自己放弃而不求上进的人没法让他有所作为,说话违背礼义,这就叫自己残害自己。自身不能居心于仁、由义而行,这就叫自我放弃。仁是人安居之所,义是人的光明正道。空着安适的住宅而不居住,舍弃正确的道路而不走,可悲呀)
2.孟子曰:“存(存在、生存)乎人者,莫良(善)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明)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目不明)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sōu匿)哉?”《孟子·离娄上》
3.孟子谓宋句践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自得无欲之貌)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不失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读写练习
1、 解释“自暴自弃”的意思,说说你对这个成语的新的理解。
2、 眼睛是心灵的窗子,也是心灵的一面镜子,你认为这面镜子都可以照什么?请用一组排比句来表达。
(三)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这里是“丧气,萎靡不振”的意思)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qiè通“惬”)于心,则馁矣。《孟子·公孙丑上》
2.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读写练习
1. 背诵选文2。
2. 吴晗在《谈骨气》中称不食嗟来之食的饥者等人为大丈夫,请你再举出两个例子,并概述他们的大丈夫性格。
(四)寓言
1.《齐人有一妻一妾》第五册
2.《弈秋》第五册
3.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孟子·滕文公下》)
4.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离娄上》 
5.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孟子·离娄上》
6.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之类也。(不知轻重之等)” 《孟子·告子上》
7.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孟子·告子上》
【读写练习】
1. 给选文7中画横线的句子加标点符号,注意利用虚词的位置断句。
2. 《孟子》长于用寓言说理,请写出《齐人有一妻一妾》《弈秋》及选文3的寓意。
3. 品读选文4、6,说说这两个寓言故事给你那些启示。
4. 孔子在封建时代倍受尊崇,明世宗嘉靖封他为“至圣先师”,清圣祖康熙尊他为“万世师表”,孟子则被尊为“亚圣”,请利用阅读材料(也可补充),写一段文字对孔子或孟子做概括介绍,或介绍他(们)某一方面的特点。
5. 孔孟均“崇义轻利”请以“义与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阅读题示】
《孟子》序说(四书集注 朱熹)
《史记列传》曰:“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韩子曰:“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又曰:“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
  又曰:“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故学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又各以其所能授弟子,源远而末益分。惟孟轲师子思,而子思之学出于曾子。自孔子没,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故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
  又曰:“扬子云曰:‘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告诉解说)而辟(排除、驳斥)之,廓(阐述发挥)如也。’夫杨墨行,正道废。孟子虽贤圣,不得位。空言无施,虽切何补。然赖其言,而今之学者尚知宗孔氏,崇仁义,贵王贱霸而已。其大经大法,皆亡灭而不救,坏烂而不收。所谓存十一于千百,安在其能廓如也?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或问于程子曰:“孟子还可谓圣人否?”程子曰:“未敢便道他是圣人,然学已到至(或圣)处。”
程子又曰:“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
  又曰:“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
  又曰:“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又曰:“学者全要识时。若不识时,不足以言学。颜子陋巷自乐,以有孔子在焉。若孟子之时,世既无人,安可不以道自任。”
  又曰:“孟子有些英气。纔有英气,便有圭角,英气甚害事。如颜子便浑厚不同,颜子去圣人只毫发间。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也。”或曰:“英气见于甚处?”曰:“但以孔子之言比之,便可见。且如冰与水精非不光。比之玉,自是有温润含蓄气象,无许多光耀也。”
  杨氏曰:“孟子一书,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养性,收其放心。至论仁、义、礼、智,则以恻隐、善恶、辞让、是非之心为之端。论邪说之害,则曰:‘生于其心,害于其政。’论事君,则曰:‘格君心之非’,‘一正君而国定’。千变万化,只说从心上来。人能正心,则事无足为者矣。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心得其正,然后知性之善。故孟子遇人便道性善。欧阳永叔却言‘圣人之教人,性非所先’,可谓误矣。人性上不可添一物,尧舜所以为万世法,亦是率性而已。所谓率性,循天理是也。外边用计用数,假饶立得功业,只是人欲之私。与圣贤作处,天地悬隔。”
左衽: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不同于中原一带人民的右衽。后也用左衽为外族统治的代称。
侏离:这里指少数民族的语言。
1.下列各语句中加点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           果:成功
B.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      务:致力,专力从事
C.然赖其言                 赖:依靠,凭借  
D.若孟子之时,世既无人,安可不以道自任   任:担当,担任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颜子陋巷自乐,以有孔子在焉
B.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
  圣人之教人,性非所先
C.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
  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D.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道既通,游事(于)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B.(孟门弟子)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
C.孔子之道大而能博,(而)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
D.然向无孟氏,则(今人)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
4.下面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韩愈推崇孟子原因的一组是(  )
①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②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③自孔子没,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
④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
⑤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也
⑥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②③⑥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攻伐盛行的时代,孟子宣扬古代贤君的德政显得不合时宜,他的主张也就得不到各国君主的赏识,更无法得以实践。
B.在韩愈看来,孟子对先贤学说及圣人之道的解说、阐述得其精要,他自己的学说也达到了精粹至极,毫无瑕疵的境界。
C.孟子对孔子的学说不但有所继承,而且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孔子的仁义学说,并提出了独到的“性善”“养气”理论。
D.《孟子》一书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教人存心养性,收其放心”,目的是“正心”“诚意”,最终达到“性善”。


现代文

1、我善养我浩然之气(节选)
  李泽厚
孟子继承了孔子,以审美快乐为最高人生理想,明确地将“事亲”(仁)“从兄”(义)的伦常秩序作为这种快乐地的基础。“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孟子•离娄上》)这是把血缘基础、心理原则着两个孔门仁学要素与人的快乐和生命连接起来,以构成人生的某种根本。而且: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这也仍是孔子“饭疏食饮水”的“乐”、“有朋自远方来”的“乐”的延续,即人生的“乐”仍然在普通的日常人际中,在父母、兄弟、朋友、师生的关系交往中,在我——你中。从而,在艺术上,“独乐乐”,便不如“与人乐乐,“少乐乐”便不如“与众乐乐”。孟子紧紧遵循着孔子,但气概是更为壮阔伟大了。因为作为核心的个体人格是更为突出了,主体的人是更加高大了,“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在任何事物之前无需退缩,在天地面前无所羞惭和恐惧,从而就不必低首于任何力量,不必膜拜于任何神灵。这样的主体人格观念难道还不刚强伟大么?而这也就是“大”、“圣”、“神”。
这,也就是中国的阳刚之美。由于它是作为伦理的道德主体人格的呈现和光耀,从而任何以外的图景或物质形式展示出来的恐惧悲惨,例如那种种鲜血淋漓的受苦受难,那尸横遍地的丑恶图景,那恐怖威吓的自然力量……便不能作为这种刚强伟大的主体道德力量的对手。这里要突出的恰恰是正面的道德力量的无可匹敌,是“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公孙丑上》)的勇敢、主动、刚强。如果说,Kant的崇高是以巨大的丑的外在形式来呈现道德理性的胜利,那么孟子这里则是以道德理性的直接正面呈现为特征。从而,崇高在这里不但不再是古代集体劳动的物质成果,而且也不是自然物质的硕大外在形式,它直接成为道德力量在个体生命中的显示。这道德力量能直接与宇宙相交通,与天地相合一,从而也不再需要任何神力天威,不需要借助于巨大物质形态或狞厉的神秘象征。个体人格的道德力量自身作为内在理性的凝聚,可以显现为一种感性的生命力量。这就是孟子讲“气”最重要的特征。孟子说: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公孙丑上》)
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物质性的“气”(生命感性)是由精神性的“义”(道德理性)的集结凝聚而产生。道德的凝聚变而为生命是孔门仁学的人性自觉的另一种重大开拓。所以,“浩然之气”不单只是一个理性的道德范畴,而且还同时具有感性的品德。这才是关键所在,从而,感性与超感性、自然生命与道德主体在这里是重叠交融的。道德主体的理性即凝聚在自然的生理中,而成为“至大至刚”、“无比坚强的感性力量和物质生命”。这就把由“美”而“大”而“圣”、“神”的个体人格的可能性过程更加深化了。它们作为到的主体,不只是外观,不只是感受,也不只是品德,而且还是一种感性生成和感性力量。“浩然之气”身兼感性和超感性、生命与道德的双重性质。道德的理性即在此感性存在的“气”中,这正是孔、孟“内圣”不同宗教神学之所在,是儒家哲学、伦理学、美学的基本特征。
1.下面的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以审美快乐为最高人生理想的理论,将孔门的仁学要素与人的快乐和生命结合起来。
B.孟子“与人乐乐”“与众乐乐”的主张,反映了作为审美活动的主体其人格更加突出。
C.作者引用“富国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人”,其目的是证明中国人历来注重个人的人格修养。
D.中国的阳刚之美总是与各种巨大的丑的物质、悲惨恐惧的图景或恐怖威吓的自然力量互为对手的。
E.儒家哲学、伦理学、美学的基本特征是道德的理性凝聚在感性的生命中。
2.中国的阳刚之美的特点是:                          
                                      
3.根据文章对“气”的分析,解释“浩然之气”的意思:              
                                                     
4.举出一组体现中国人具有“浩然之气”的例子,构成一个排比段。(可仿写“文王拘演周易”“舜发于畎亩之中”)

2、《孔孟》(黄仁宇)第五册(模仿上文的练习,自己编制练习)
   
3、至 圣
福建高考优秀作文
文庙,是古时的学府。文庙大成殿,是文庙的精神中心。中华各地的文庙大成殿中,当面傲立的,便是中华儒学之始者——孔子。
可以说,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孔子,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崇敬孔子。孔子生前并非皇族,但在其以后的时光封号却一再提高,从“大成至圣先师”,直至“大成至圣文宣王”,孔门盛极一时,孔子万古流芳。
儒士注重个人的修养,孔子做为儒士之首,自然是修养极高的人。孔子一生行迹依《礼》,非礼勿行。颜回去世,孔子赞曰:“贤哉,回也。”内心极推崇他,但依礼反对厚葬。他对诸侯公卿公然欣赏天子乐舞而感到愤怒,他对列国不纳其言感到委屈,但又绝对平静。身处乱世,一老者默对现实,独善其身。既有伯夷叔齐般高义,又有微子、箕子、比干之胆识。“见贤思齐”是他的理论,论语中他直抒胸臆:“殷有三贤人”。
儒家求出仕,孔子自然亦是。在做鲁相的日子中,其能大展其才,但因国君不明,只得周游列国。或而谓之游,可此绝非游说之路——诸侯无一纳其言。但其在天下纷争中,为天下奔走,为他人奔走。在所有人都觉得“礼”已不会富国强兵之时,其却矢志不谕;东方诸国遍布了他的足迹,中华大地散满了他的喟叹。圣人居于天地间,绝非呼天抢地地狂号,只是留下一片静默,一片永恒。“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静默中孕含了无穷的力量。
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传至今日,是因其在教育上的贡献。孔子七十二门生为贤人,另有三千人感其教化。孔子身体力行的教学,是无愧于先师的称号的。他的学生有的富甲天下,有的潜心学问,有的能通灵于天地,有的傲立于庙堂。孔子注重文化的传承,其修《春秋》、《诗》虽是为儒家而修,对《诗》的内容也有一定的曲解,但无疑将中华的文化传了下来。否则哪有“关关睢鸠”的千古绝唱?孔子是个文化人,他回望是历史,低首是现今,远望是将来。汉代的独尊儒术使其学术的传承初见成效;传至宋代,程朱理学的高峰,也是孔子精神的续扬。一门能傲立千年的学术以其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以及能代代相传不断创新,证明了它在华夏的生命力,无人可挡的生命力!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的精神,他的学说也随川前行,奔流不止。
孔子为圣,圣者之圣。纷争之春,多世之秋,乱世之间,圣人傲立。其对自身的感怀,对社会的关注,对教育的投入,对文化的贡献:仅有一项便可傲立于天地,何况全材乎!
步入文庙,孔子静默。一身宽服的他目视远方,目视将来。“圣人不拘于时”,他自能望见的将来,不知儒士能否长存,但儒学必定仍扎根每个国人心中。
个体之圣人,社会之圣人,教育之圣人,文化之圣人。
至圣。
【点评】
文章以“至圣”为题,由文庙引入孔子,指出孔子的历史地位——“大成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接着从三个方面评述孔子的文化影响,也就是孔子之所以会被尊为“至圣”的原因:一是孔子身处乱世却能独善其身,一生行迹“非礼勿行”,指出孔子是修养极高的圣人;二是孔子一生为天下奔波,学说不被接受却矢志不渝;三是孔子在教育上的巨大贡献及其思想的影响。文章最后对孔子作出总体评价,“个体之圣人,社会之圣人,教育之圣人,文化之圣人”。最后一段仅两个字“至圣”,不仅回扣文题,而且具有强调的作用,是对全文有力的收结。整篇文章中心突出,结构严谨,选材得当,语言老道,论说有理有据,可以看出作者是颇有文字功力的。


4、走近孟子
常州市第一中学 高三教改(2)班钱言
读孔子时,觉得孔子的确是圣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读庄子时,又感到庄子的哲学博大精深:“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但当我走进孟子,却感受到他的精彩绝妙的论辩、刚直不阿的品质、以民为本的思想,正如闪耀于夜空的明星、伫立于天地之间的大树。
孟子的论辩总能让人感受到他无穷的智慧丰富的文化蕴涵。他善于比喻,因而能使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仅通俗易懂而且更加生动形象;他善于排比,因而他的语言气势恢宏、雄健有力;他更善于循循诱导而使对方进入自己设下的“圈套”让人无言以对。孟子以一句“独乐乐,与众乐乐,孰乐”将谈话转向自己宣扬的政治理念,可以说是羚羊挂角不露痕迹的。再如“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故事,更足以见得孟子的论辩善于诱导。他以最简单的方式使对方得出自相矛盾的结论,又怎能不让人拍案叫绝!
虽然孟子希望君王能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与阿谀奉承者截然不同的,是他刚正直率的品质,正如他所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孟子的浩然之气,体现在他论述时直率的语言中,更体现在他面对权贵者不卑不亢的态度,使人不知不觉地被他所感染。由于孟子自身有这样一股浩然正气,因而他的文章气势宏大而不显得堆砌;他的品德受人景仰而他更能坚持自己的主张。“鱼亦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就是孟子的浩然正气,也是最让人钦佩的。
孟子的思想是“民以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与庄子的“无为”不同,孟子不仅希望国家能大治,更希望能以人民的意愿治理国家,根据人民的利益制定政策,推举贤能时,“群臣曰善,不可”,只有“民曰善,然后察之”,的确是有才能的可以提拔他。孟子的这一思想虽不为君主所接受,但“得民心者得天下”从此成为千载不变的道理,直到今天,谁又能说它没有借鉴意义?因此,孟子闪耀史册,影响到当今的时代。
孟子的文化艺术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他的精神品质更以无穷的魅力让人们难以忘怀。走进孟子,让我感受到这棵伫立着的大树从它挺拔坚强的枝干中散发的浩然之气,更让我试着从他的文化中感悟更多,思考更多。
读写练习:给本文写一段点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